勿輕信學者專家預測

香港學者專家愛作預測,樓市跌多少、股市升多少言之鑿鑿。數字來歷不明,估錯冇後果估中有彩攞,你話信唔信得過?
早前寒流襲港,天文台預測失準招惹批評。錯信天氣預測事小,但錯信經濟預測會損失真金白銀。學者專家的股市、樓市、宏觀走勢預測不少錯得離譜,但未見翻舊帳聲討,你說奇怪不奇怪?難道已習以為常?
 
《經濟學人》上月有篇報道,分析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全球經濟增長預測的準確度,分析認真(但有些技術小錯處),用經濟學行內常見衡量方法:要判斷預測有幾準,最重要的是比較,而比較最佳對象是「頭腦簡單」的方法。如你估股市升跌十次中五次,你問我估得有幾準,我會話你跟擲銀仔以公字定升跌剛剛打成平手。如預測匯率升跌,先要擊敗最簡單基準「唔升唔跌」,該聰明易懂衡量方法據說是佛利民發明。
 
《經》將 IMF 增長預測跟幾個簡單預測方法(如隨機斷估、用上年增長估今年增長等)比較,發現 IMF 預測好不了多少,到年尾當大部分數據公布才有明顯預測優勢。即 IMF 請經濟學博士團隊用複雜數學和統計模型再配大量數據的增長預測只比你我都懂的簡單方法好一點。
 
過去15年,某地經濟由今年正增長轉勢到明年負增長,共發生220次,而就這220次經濟下調,IMF 成功預測……0次。我不知這次也估不中的紀錄是好是壞,因無從比較,但我明白具影響力的 IMF 有政治考慮,不敢貿然預測某地經濟倒退製造新聞。一方面 IMF 太樂觀,一方面也有很多「末日博士」,年年月月預測大崩潰大衰落,幾百次的悲觀預測總會中一次。
 
用經濟學理論搞清楚現實中的各樣局限,找出各項影響結果外在因素,推斷可做得很準確。精彩例子是張五常教授當年以交易費用理論推測中國走資。至於宏觀波動、金融走勢,牽涉的局限太複雜,可變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因素太多,一子錯滿盤皆落索,是以難得準確,很靠運氣很靠直覺。香港學者專家愛作預測,樓市跌多少、股市升多少言之鑿鑿。數字來歷不明,估錯冇後果估中有彩攞,你話信唔信得過?
 
原刊於《am730》,獲作者授權轉載。
 
﹙封面圖片:pixabay﹚

曾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