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上中國科技突飛猛進,電動車(EV)、光伏器材、智能手機,甚至半導體也似有急起直追之勢,但其實這種計劃經濟下,舉國式培植幾個所謂「成功」故事,背後都有極龐大代價,犧牲了無數中小企的貸款和集資機會,和整個經濟的效率。企業層面也一樣,過去十多年,中國上市企業的平均ROE(股本回報率),也從2007的16.7%高峰,跌至現在的只約10%。有專家指出,另一中國經濟,與眾不同的奇怪現象是,外國尤其美國企業,呈現「規模經濟」效應(economy of scale),平均大企業的ROE和效率都比平均小企業高,但中國企業的效率,反而愈大愈差。
美股不便宜,標普P/E約19倍,印度NIFTY指數P/E更超過20倍,日經也約19.5倍,但較有代表性,以market cap weighted(市值加權)計算的TOPIX,則只有14.5倍。今次中國除外,近乎全球大牛市的最主要催化劑是通脹見頂,市場預期美聯儲將在今年內開始減息,但為何其他市場受惠,但中國毫無反應?答案就是投資上最基本的道理──盈利。美股經歷1年的極輕微盈利「衰退」,預期今年盈利重拾升軌。若分析更重要的長期盈利趨勢,過去10年,標普每單位盈利升了超過1倍,從2013年的100美元,升至去年的215美元;NIFTY盈利更在10年間升了近1.5倍;TOPIX盈利亦有同樣超過1倍的升幅。對比恒指過去10年盈利,不升反跌,就會較易理解為何中國股市長期表現如此差。
我希望李先生只是開玩笑,或者是故意忽悠一些無知的人。殘酷的現實是中國經濟正面臨前所未見的三重危機:(1)「3D」危機,Demographics, Debt and Deflation(人口結構、債務及通縮);(2)信心危機;(3)外交關係危機。如不妥善解決,這些問題足以拖累經濟發展10年,甚至20年以上!第一個「3D」危機,人口結構、債務和通縮是相關問題;債務重擔拖累經濟,消費疲弱,導致通縮。經濟差,年輕人失業率高企在20%以上,意志消沉,流行「躺平」甚至「擺爛文化」,何來結婚生仔意欲。去年社會重開,本希望出生率會有所回升,但不幸反而繼續下跌至低於1,新生嬰兒數目不到900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