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兩年,國際政治格局風起雲湧,由以往美國單極霸權年代,到近年多邊主義群雄並起的局面。隨着大國博弈愈演愈烈,新冷戰思維重塑全球商貿關係,各國陷入不選邊站便只能靠邊站的困境。本社專訪香港珠海學院一帶一路研究所所長陳文鴻教授,以其睿智解構現今雜亂紛陳的國際局勢。
中美兩國領導人近年積極爭取在國際舞台曝光,今年8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南非舉行的金磚國家(BRICS)領導人峰會,但缺席隨後9月舉行的東盟系列會議及二十國集團(G20)領導人峰會,巧合的是G20主辦國印度受歐美加持,外界認為是西方借捧印度,牽制中國的崛起。
中印美經濟規模將鼎足而立
陳文鴻受訪時強調,中美之爭是全方位和全球性,美國是動用西方全球的力量來圍堵抑制中國,而中國的反制也只能是同樣的全方位化及全球化。他說,G20包括已發展國家及金磚國家,這些陣營之間爭議不斷,能夠發揮協商的作用已愈來愈小,中立的新興國家亦不願意蹚渾水,所以G20很難有共同立場,從G20峰會公告的字眼沒有突出之處,便可見一斑。
他說,金磚國家組織性不強,但影響力正在冒升,它代表大部分新興國家,未來發展空間大,某程度可以抗衡七大工業國(G7),甚至可以分化G7,因為G7個別國家可能與金磚國家有密切聯繫。
印度在金磚及G20的領導人峰會出盡風頭,有分析指歐美加持印度,是希望藉此牽制中國崛起,陳教授表示,美國妄圖利用印度對付中國,是覬覦印度人口快速增長,今後印度經濟發展會較預期快。按目前發展速度,中印的經濟規模均可能超越美國,未來中印美三強將鼎足而立。
根據世界銀行估算,今年頭五大經濟體規模依次為美國(25.5萬億美元)、中國(18萬億美元)、日本(4.2萬億美元)、德國(4.1萬億美元)及印度(3.4萬億美元),印度GDP總量暫時是中國的五分之一,要躋進前三位仍有一段距離。
美牽頭印中東歐盟共建IMEC
他說,以往美國利用中國抑制日本及蘇聯發展,是分而治之的慣技,現在利用印度抑制中國,效果未必佳,印度與中國一樣是獨立大國,長期文化因素會令中印不輕易屈服於美國。過去幾年印度教復興,以印度教為基礎的民族主義高漲,總理莫迪所倚仗的正是這方面的勢力,就算印度曾是英國殖民地,迄今國內反英的政治氛圍仍然濃厚。
在美國牽頭下,印度、沙特阿拉伯和歐盟就連接歐洲、中東及印度三方經濟走廊的IMEC項目簽署諒解備忘錄,這項目通過鐵路、船舶和公路等多形式的運輸組合將歐亞兩洲連繫起來。然而,陳教授對IMEC並不寄予厚望,從地理常識來說,IMEC並不可行,現時印度經巴基斯坦、伊朗至土耳其已有現成的鐵路線。
他指出,IMEC重點不在於歐美是否參與,印度負責的運輸網絡是本土部分,若不能協調巴基斯坦、土耳其及伊朗,便只能繞道沙特的中東半島。理論上,沙特等海灣國家具有財力,中、俄及伊朗都可以與沙特於同類項目合作,意味IMEC不是唯一選項。
他說,美國倡議的IMEC仍屬概念層面,美國本身沒有發展基建的經驗和技術,但中國早有這方面的規劃。在俄烏戰爭前,中日曾簽協議,協助兩國企業於第三國家進行投資合作(同類協議中方與多達14個國家簽署),但自戰爭爆發後,有關合作再沒進展。
陳教授指出,在俄烏戰爭之前,烏克蘭曾爭取作為中歐班列的樞紐,而波羅的海三國亦希望建設Viking Railway,作為中歐班列的分支經波羅的海再出北海,這條路線本來有很大發展潛力,但戰爭爆發後,很多鐵路系統遭到破壞,要重建需要很長時間,若然停戰,便有望加強波蘭至德國的北部鐵路網,南部鐵路網則經過裏海、黑海至土耳其等地,中部鐵路因受戰事破壞需要暫時停運。
他直言俄烏戰事持續會帶來不少問題,以近年運量快速增長的中歐班列為例,不少歐洲中部經烏克蘭的鐵路系統受到破壞,幸好中歐班列伸延至裏海周邊的中亞國家,形成俄羅斯、中亞、土耳其至伊朗的南北走廊,開闢了中亞及中東國家的發展機遇,與東西向的絲綢之路成十字格局。
不過,他認為中歐班列運量仍受一定限制,原有系統並不能應付大量貨運負荷,很多車站只能泊40卡車,但中歐班列可長至80卡車,車站需要擴建工程,並且需要解決寬軌與窄軌的問題,才能讓鐵路伸延至德國、波蘭及匈牙利。
資料顯示,2013年全年中歐班列來往只有80列,去年開行的中歐班列已激增至1.6萬列,增長200倍,若非戰爭持續,中歐鐵路連繫的發展潛力應不止於此。
弱美元或可促俄烏加快和談
俄烏戰爭已經持續兩年,糧食及大宗商品資源的供應鏈受到影響,將歐美通脹推高至40年高位,為壓抑惡性通脹,各國央行紛紛收緊貨幣政策。陳表示,美元是支援烏克蘭戰爭的主要財政來源,美國印鈔才能啟動戰爭機器,美國除了提供武器外,亦向其他國家如南韓購買炮彈,如果交戰雙方沒錢打仗,便唯有和談一途。目前俄烏戰事處於膠着狀態,只有美元大跌,美國不能再財政支援烏克蘭,交戰雙方便有機會和談。
他甚至認為,若美國總統大選換了特朗普上台,俄烏已有機會停火和談,但即使是拜登連任,遇上美元弱勢,美國財力無以為繼,最終俄烏亦要和談。
陳文鴻預計若俄烏停戰後,歐俄是有機會重新合作,因為歐洲需要廉價的俄羅斯能源,沒理由購買高成本的美國能源,德國石化工業需要大量天然氣,自俄烏戰爭後,昂貴能源對德國工業影響至大,令該國工業衰落最快。他說,去年歐洲冬天不算冷,但很難保證今年冬天亦如是,如果今年寒冬能源價格高企,歐洲有可能打退堂鼓不再支援烏克蘭,美國要獨力支撐已成問題。
除了金磚組織以外,東盟是另一個大國博弈的舞台。目前東盟已經取代歐洲成為中國最大的貿易夥伴,但中國與東盟部分國家在南海水域存在爭議,美國則與菲律賓、印尼、越南及新加坡等國仍保持較緊密關係,今後美國會否更多介入東盟事務受到外界關注。
中國可實現東南亞鐵路網藍圖
陳認為,過去10多年,美國確有本身圖謀,但期間美國專注於中國加工貿易,發展至今,美越貿易量也是有限,而且都是美國企業主動參與,加上越南基建亦欠完備,要利誘越南與中國對抗並不容易。再者,越南也希望與中國加強經貿合作,譬如提升中越鐵路運量。他特別提到,當中國老撾跨境鐵路落成,是可以延伸至泰國及馬來西亞,更可由越南至泰國建立橫向鐵路網,這個構思早年由日本向亞洲開發銀行提出,希望在東南亞建立東西及南北向的鐵路系統,但礙於財政未能成事,現在中國有可能以中老鐵路為起點,將日本提出的鐵路藍圖規劃付諸實現。
他進一步解釋,東盟人口(約6.6億人)相當於中國的一半,產業發展的潛力很大,但生產效率略嫌較慢,在這方面西方國家不會協助他們再工業化,最多給與軍武作國防用途,技術只能尋求中國或者日本支援一途,但日本產業技術已經落後,唯有中國才可給予東盟協助。
至於廣受國際關注的南海水域爭議,陳表示,南海問題可以不是問題,中國與馬來西亞和越南都有爭議性的水域,這些可以共同開發,但沒爭議的當然不會共同開發,他說中國在維持領土完整的立場非常堅定,這不僅是與東南亞國家之間的問題,中國亦需要保護其南部水域,對抗美國介入。除了美國唆擺菲律賓有可能挑起南海爭端外,他看不出其他東盟國家與中國有不可解決的爭端。
自2013年中國倡議一帶一路,今年踏入10周年,陳文鴻回顧過去,一帶一路發展相當成功,主要體現在兩方面,第一是很多重要項目進度良好,例如中老鐵路、埃塞俄比亞至吉布提的亞吉鐵路、印尼雅加達至萬隆的雅萬鐵路,以及沙特的一帶一路項目,儘管中國與一帶一路國家合作的基建項目中,個別項目可能出現問題,但整體上亞非兩洲的都相當成功,只是西方媒體報道不多而已。
陳文鴻簡介:
珠海學院一帶一路研究所所長,1992-2016年為香港理工大學中國商業中心主任,2010年兼任香港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曾任世界銀行顧問,中國政府的港事顧問,香港中央政策組珠三角研究小組成員、香港新機場諮詢委員會委員及香港規劃遠景及策略研究小組的專家顧問。2013年2月開始為香港特區政府中央政策組特邀顧問。現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經貿政策諮詢委員會委員。
世界地緣政治演變對香港的挑戰系列 8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