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將「人工智能與數據科學」列為三大新型工業發展產業之一,香港生產力促進局(生產力局)周五(10日)公布《香港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研究》,探討本港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需求、挑戰及機遇。生產力局以問卷訪問了216間Al相關企業,研究產業發展的現況、競爭及實際運用。研究顯示,僅三成(31%)企業能逹致盈利。生產局表示,AI行業的最大挑戰為算力及數據不足、難以招聘技術人才;建議建立亞洲領先超算中心,並構建國際大數據樞紐。
75%受訪企業為中小企
生產力局與港大經管學院香港經濟及商業策略研究所合作。受訪的 AI 企業中,25%為大型企業,75%為中小型企業,其中 17%企業表示同時在基礎層、技術層和應用層全面發展,22%企業表示未來有意拓展其產業鏈至其他層面,更有 55%企業預計將開拓國際及本地市場,亦有 14%和 11%企業分別選擇於香港和內地拓展業務。
在財政概況方面,大型企業中有 51%表示有盈利,整體企業則有 31%表示能達致盈利。資金來源方面,43%企業表示包括香港政府資助基金,而 19%則包括創業投資或天使基金。49%企業累計投資金額少於 100 萬港元:21%企業投資100萬至500萬元:6%企業投資 500至 1000 萬港元:5%企業投資 1000 萬至 1 億港元:4%企業投資超過 1 億港元。
算力不足是最大挑戰
研究顯示,行業面臨的最大挑戰包括算力及數據不足、難以招聘技術人才。超過四成(44%)企業正面對算力不足的挑戰,因此,七成(71%)企業使用雲計算服務。逾四成(44%)企業則表示難以收集數據,16%表示需要長時間才能收集數據,8%表示沒有相關數據。另有,近半數(49%)受訪企業表示遇到技術人才招聘困難,41%認為因本港缺乏相關技術人才。
生產力局首席數碼總監黎少斌表示,生產力局希望進一步推動 AI 在各行各業的應用,幫助企業優化業務及生產流程、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推動 AI 產業在香港發展。
鄧希煒教授倡制定針對性激勵措施
香港大學經管學院副院長鄧希煒教授總結研究報告,建議政府可參考其他地區的經驗,結合本地企業目前面臨的挑戰,制定具有針對性的激勵措施,確保香港能夠抓住人工智能時代的機遇,實現產業升級,為疫後經濟和數碼經濟的發展注入新動力。
為此,研究報告提出以下九大建議,以推動香港發展成為國際 AI 及數據產業發展樞紐:
一、建立亞洲領先超算中心:政府投資建立公共超算中心,並與大學等超算資源聯網,同時推出優惠政策,吸引本地及境外企業來港建設超算中心,吸引企業來港進行 AI 研發;
二、構建國際大數據樞紐,推動政府部門、公營及公用事業機構提供「去隱私」大數據及 API(應用程式介面),與內地及海外城市協商及實施數據流通;
三、制定 AI 技術發展及應用監管政策及指引,增強業界及公眾對應用 AI 的信心。參考其他地區的先進經驗與做法,保持與內地及海外接軌;
四、加強與大灣區及國際合作,完善 AI 及數據產業鏈。香港則聚焦發展優勢領域:AI 芯片設計、算法、AI框架、AI 應用軟件等;
公私營機構可合作促 AI 產業發展
五、配合智慧城市及智慧政府的發展願景,推出大規模 AI 應用場景,引領AI 產業發展及吸引 AI 企業來港發展;
六、行業商會與 AI 業界合作,分享 AI 應用成功案例,發掘新應用場景,向員工提供 AI 培訓,利用 AI 幫助傳統行業升級轉型,加快新興行業發展,並為 AI 產業創造商機;
七、政府與相關機構合作,宣傳港交所新推出的機制,即允許無收入、無盈利的特專科技公司來港上市,以及未來創業板上市規則的改革,吸引更多 AI企業來港上市及更多風險投資基金來港;
八、普及 AI 教育,大學及專業院校把 AI 納入更多學科的必修課,中學分階段開設 AI 學科。
九、政府對外宣傳香港 AI 產業發展計劃及國際城市生活便利,制定政策吸引全球 AI 人才來港發展。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