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十四五」規劃,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科中心」,去年國家主席來港時,亦重申國家對香港的期望,希望香港為國家成為現代科技強國作出貢獻。今屆特區政府自上任以來,在推動創科工作上非常進取,推出了多項政策。
行政長官的第二份《施政報告》將於明日發表,筆者期望特區政府除了繼續推行現有政策外,推動創科的工作應進一步深化,為建設「國際創科中心」而精益求精。
去年《施政報告》提出「引進重點企業辦公室」和「人才服務窗口」,同時又推出了「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各個項目均有不錯的進展。例如引進辦公布約有30間企業計劃來港發展或擴展業務,將帶來超過300億元的投資。引進辦在不足一年的時間內有此成績,表現不俗。至於輸入人才方面,截至今年9月,各項輸入人才計劃共有超過10萬宗獲批;其中,「高才通」共收到逾5萬宗申請,約39,000宗獲批,從人數而言,可見政策成效突出。
設科技成果轉移中心 增成功率
招商引資、招攬人才的工作,均有進展,是一個很好的開始,但政策總有優化的空間,筆者集中就以下5個範疇提出深化工作的建議,一是促進科技成果轉移、二是深港創科園(創科園)香港園區須全面配合深圳園區發展、三是培育本地創科人才、四是加快跨境數據流動、五是促進跨境科研資金的流通。
一、促進科技成果轉移:去年《施政報告》設立100億元的「產學研1+」計劃(「計劃」),為推動科研成果落地提供資金,但只提供資助並不足夠,筆者建議政府設立一個「科技成果轉移中心」,作為學界和業界的中介人,專門協助科研成果轉化中的溝通聯繫,並且負責處理當中涉及的專利權轉移,提高科研成果轉化的速度和成功率。
港深合作 促創科資源有效流動
二、創科園香港園區須全面配合深圳園區發展:今年8月,中央公布《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發展規劃》,就創科園的深圳園區一共提出30項措施,包括便利人流、物流、資金流和專業人士跨境流動等的措施。雖然這份《發展規劃》涵蓋的是深圳園區的發展和布局,但事實上《發展規劃》的出台,亦需要香港特區與深圳商討上述措施如何具體落實,從而促進一區兩園的互相協作,推動創科資源的有效流動。
三、培育本地創科人才:輸入人才方面,現已有數萬人透過「高才通」來港,這只是第一步,政府還要繼續努力「留人才」,幫他們配上合適及有發展前景的職位。至於本地創科人才的培育,筆者對於《創科發展藍園》鼓勵大學開辦更多創科課程,非常認同。至於《藍圖》建議進一步在中小學推動創科教育,筆者認為可以做更多,正如在7月份筆者提出的議員議案所講,當局必須全面檢討創科教育,把創科教育融入於正規中小學課程之中,而不是用「外掛件」的形式,外掛一些編程、人工智能課程在正規課程之上。
四、加快跨境數據流動:第四項深化工作是要加快跨境數據流動。現時,內地數據出境有嚴格的規定要遵守。不過今年6月出現突破點,特區政府與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簽署了《促進粵港澳大灣區數據跨境流動的合作備忘錄》,便利敏感和重要的數據能有序地流到香港;而日後香港則應以本身獨特地位,為大灣區適度引入國際的數據,加速推動數據跨境安全流動,有利香港逐步建設為國際數據港。而為了確立政府在數據管治以及立法的方向,建議特區政府建立數據管治體系,包括設立香港數據局。
助創科園 打造1小時國際融資圈
五、促進跨境科研資金的流通:最後談一談促進跨境科研資金的流通。《發展規劃》就創科園內善用內地和香港的資本提出了建議,包括共同設立創投基金、組建跨境雙幣早期母基金和系列專業子基金等。日後相關建議落實,將有利促進跨境科研資金流通。而香港也可以發揮國際金融中心的角色,協助創科園內企業吸納海外融資,為創科園打造一小時「國際融資圈」。
《發展規劃》的建議落實需時,筆者建議跨境科研資金流通,可先由「產學研1+計劃」開始。「產學研1+計劃」為科研團隊提供配對資助。符合資格參與「計劃」的本地院校,多有在內地設立分校或實驗室,本身已有與內地業界合作,當中當然包括資金的參與。不過「計劃」只認可本地資金的規定,為了善用內地科研資金,建議政府容許獲6所指定大學確認的內地資金,可計入「產學研1+」計劃的投資配對之中。
國家對香港的創科發展有很高的期望,社會能見到特區政府過去一年的努力,但要做到為國家成為世界科技強國作出貢獻,仍要加一把勁,我們拭目以待明日行政長官公布第二份《施政報告》,推出更多措施提高香港創科實力。
原刊於《經濟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