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要成為第三種僕人

這《聖經》故事成為了社會學所謂「馬太效應」的原型,即「富者愈富,窮者愈窮;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兩極化。馬太效應在生活或職場上十分普遍,例如表現好的人會愈來愈忙,愈忙愈多,表示他有更多表現能力的機會。

〈馬太福音〉25章14節,這樣說:「一個人要往外國去,就叫了僕人來,把他的家業交給他們,按着各人的才幹給他們銀子,一個給了五千,一個給了二千,一個給了一千,就往外國去了。那領五千的隨即拿去做買賣,賺了五千,那領二千的也照樣另賺了二千,但那領了一千卻去掘地,把主人的銀子藏起來。」

後來,主人回來了,論功行賞那賺了五千與二千的僕人,卻責罵第三種僕人,說他是「又惡又懶的僕人」,並奪過他的一千,給了那賺了五千的僕人。主人說:「因為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社會學的「馬太效應」

這聖經故事成為了社會學所謂「馬太效應」的原型,即「富者愈富,窮者愈窮;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兩極化。馬太效應在生活或職場上十分普遍,例如表現好的人會愈來愈忙,而愈忙愈多,則表示他有更多表現能力的機會。相反,愈少工作的人卻會愈來愈閒,任務愈來愈瑣碎,瑣碎到懷疑人生,失去積極工作的動力。

以上的情況是常態,關鍵是:你是前者,還是後者呢?是強者,還是弱者呢?

好學校會吸引好學生,好學生自然有好成績,又令好學校成為更好的學校;富有地區有更多錢投資而成為更富有的地區;有名氣的人憑藉既有名氣提高社會地位而變得更有名氣⋯⋯

輸在起跑線的人不認命

於是,馬太效應是叫我們這些輸在起跑線的人認命嗎?當然不是!馬太效應,不是一個拒絕自我進步的藉口,卻是教我們不要輕易懷疑自己,並要找到自己的優勢。

論財富,我們可能比不上有錢人,論地位,我們可能比不上貴族,但論智慧、學識、言辭、顏值、勇氣等等呢?可以比較的項目有千百種,而優勢是相對的,只要你在同儕之中有比別人強一點點的優勢,那怕是一點點,就可以讓你進入馬太效應的軌跡,進而獲得進步的可能。

話說回來《馬太福音》的故事,如果你是第三種僕人,你會怎麼辦?要成為第一或第二種僕人乎?不,你是要立志成為主人!

原刊於《學做龍蝦或騎象人》,本社獲三聯書店授權轉載。

新書簡介:

書名:《學做龍蝦或騎象人:一名文藝工作者的生活學指南》
作者:米哈
出版社:三聯書店(香港)
出版日期:2023年7月

作者簡介:

香港浸會大學人文及創作系博士,曾任該系助理教授(研究),現任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名譽副研究員、香港藝術發展局審批員(文學組別)。

著作包括訪談集《文藝勞動:香港創作人的工作與日常》;短篇小說集《佈道後的幻象》、《餡餅盒子》;散文集《一件有益的小物》、《讓希望催促自己趕路:99個故事,99種生活態度》、《昨天喝了河豚湯:50位作家,50種面對殘酷世界的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