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是「跨界別關注中醫藥聯席會議」成員之一,聯席會議近日就《2023年施政報告》諮詢向特首提交建議書,當中包括引入科技。聯席會議強調政府「必須重視高新科技在中醫藥的應用,特別是與生物科技的結合,懂得運用『官產學研』的模式來發掘中醫藥的傳統價值,將其引領到更高層面,保留傳統中醫藥根本之餘,以現代科技來解釋並演繹幾千年的中醫藥臨床經驗和經典名方」。筆者認為除引入生物科技之外,以人工智能及機械人技術為例的創新科技,在中醫應用上亦同樣重要。「創科+中醫」在提升中醫的效能同時,亦可以改變大眾對傳統中醫的印象,令到年輕人更重視及更廣泛地採用中醫,一舉兩得。
「四診」資料數碼化成資料庫
「四診」是傳統中醫診察疾病的基本方法,也就是望診、聞診、問診、切診,合稱「望聞問切」。通過四診,中醫師診察疾病在各方面的症狀和體徵,了解疾病的病因、性質以及與體內臟腑的聯繫,為中醫辨證提供依據。四診各具特色,而創新科技在其中可大派用場。本文將舉出一些「人工智能+中醫」的應用例子。
首先,中醫學者不斷將中醫經典書籍、診療經驗文獻、生理機制等,與四診息息相關的資料數碼化,逐步形成中醫專家系統資料庫,和方便可靠的資料共享平台。這平台對「人工智能+中醫」尤其關,它可以提供與「望、聞、問、切」相關的大數據,作「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 ML)之用,是建造「智能中醫師」的基礎資源。
「望診」是指觀察病人的症狀表現。「智能中醫師」可以利用先進「人臉識別」技術,掃描病人的臉部並捕捉肉眼看不見的「生物標記」,然後把數據發送到雲端,進行分析,了解病人的整體健康狀況。
「聞診」是指以聽聲意去辨別病人的氣息語調。「智能中醫師」可以利用特製的「語音處理」,聽取病人語言氣息的高低、強弱、清濁、緩急等變化,以分辨病情的虛實寒熱。
「問診」是指通過詢問溝通,掌握病人的病情病史。「智能中醫師」可以利用「虛擬化身」技術及定制的中醫ChatGPT與病人對話,去了解病人,例如他和家族的既往病史、起病原因、發病經過及治療過程,以及主要痛苦所在,自覺症狀,飲食喜惡等情況,然後結合望、切、聞三診的結果,綜合分析,作出診斷。ChatGPT問診更可以遙距進行,便利行動不便的病人。
「切診」是指中醫師透過觸按診脈,檢查病人的身體狀況。「智能中醫師」可以利用「智能脈診」測量器去檢測、分析及判斷病人的健康狀況。
聯席會議在建議中提出設立「中醫藥局」,負責統籌、管理、協調香港的中醫藥整體發展及服務,使中醫藥完全納入香港的公營醫療體系,獨立於西醫的管理。
設「中醫藥局」統籌管理協調
筆者另建議「中醫藥局」該大力推動「人工智能+中醫」。不過,當中的發展依然存在不少瓶頸位,例如醫療事故責任主體的確定、政府對醫師的診症和治療技術上管治的影響、醫療事故所產生的倫理問題、病人私隱等,這些問題都需要妥善解決。因此,建議有關當局建立相關的健全法例,保障醫師和病人雙方的基本權益。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