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YouTube更新了它的演算法,於是我的YouTube版面多了很多我本身沒有興趣的影片,昨日一條由某移英的KOL上載的影片又進入了我的版面,標題為「香港經濟廿年來最差,前高官如是說!由治及興,2022年香港GDP負3.5% vs日落西山,英國升4.3%」。
一看這標題,心諗有無咁大差別,於是便進行了一番自己的調查。
應更謹慎地詮釋數據
上統計處網站一查,確實如KOL所言,香港的經濟表現並不理想,而數據也並無誤。但細看資料,統計處原來已經更新了今年的數據,而今年第一季本地GDP增長竟然有2.9%!相對地,英國的第一季GDP增長卻比想像中低,可能不到2%。這一刻,我不禁問:作為意見領袖,他們在提供資訊時,是否應更謹慎、全面地詮釋數據?
香港經濟不佳,這是不爭的事實。近年,不少專業人才選擇離開,亦是不容忽視的現實。然而,意見領袖──尤其那些自稱為學者的KOL──在發表見解時,應更為小心。數據固然能支持觀點,但如何解讀、詮釋這些數據,卻是考驗他們誠信和專業態度的時候。一個不小心,就可能誤導大眾,造成不必要的恐慌和誤解。
KOL該擔負所有責任嗎?
但我們真的能把責任完全推給KOL嗎?或許我們應反思,當今的KOL文化背後,究竟是供應還是需求主導。KOL所提供的資訊,其實反映的是他們的聽眾或觀眾的期望和需求。他們所講的,不過是粉絲們想聽的。例如那條影片,在短短時間內已吸引過萬觀眾,這是否意味着觀眾偏好於只聽取片面之詞,而非深入了解事實的真相?
提升KOL的素質,不能只靠KOL自身的努力。作為觀眾,我們也應該發揮作用。選擇關注的對象,確保所接受的資訊是客觀和有深度的,並懷有質疑精神,對所聽所見進行自己的思考和判斷。當觀眾的品質提升,KOL的素質才有可能得到相應的提高。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