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聯,源自古典文學如詩經的對偶句。早在《詩經》、《楚辭》等先秦典籍當中就已經讀到很多的對偶句式了,譬如「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朝飲木蘭之墜露,夕餐秋菊之落英」等句,或者是詩人無意識不自覺地求工求對,卻令整篇詩篇充滿節奏感。根據《宋史。蜀世家》記載,五代後蜀主孟昶寫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則對聯:「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
初唐王勃的《滕王閣序》内就出現很多對偶句,如首段的「星分翼軫,地接衡廬」,第二段更多:「……時維九月,序屬三秋。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層臺聳翠,上出重霄;飛閣流丹,下臨無地。鶴汀鳧渚,窮島嶼之縈廻; 桂殿蘭宮,即岡巒之體勢。」 全為對偶之句。盛唐以後形成的格律詩、律賦,對偶嚴格精密,對偶句已經是詩文的組成部分。宋代以後,由於重輕武,故出現了唐宋八大家之説,文學風氣極盛,民間在新年也喜歡懸掛春聯。到了明代,製紙技術相當發達和多變,民間改用紅紙代替桃木板,就是今天我們所見的春聯。據《簪雲樓雜話》記載,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後,除夕前,曾命公卿 士庶家門須加春聯一副,並親自微服出巡,挨門觀賞取樂。從此,文人學士無不把題聯作對視為雅事。明代顧憲成題無錫東林書院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 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字字都說中了文人應有的風骨。
蘇王名句寄心迹 曾國藩打消湘軍黃袍加身企圖
進入清代,對聯曾鼎盛一時,出現了不少膾炙人口的名聯佳對。有將領曾勸統令聲名顯赫湘家軍的曾國藩自立為王,曾就用一集句聯回答:「倚天照海花無數,流水高山心自知 」(上聯為蘇軾句,下聯為王安石句)去表達了自己崇尚清高,淡雅的聖賢,不願去稱王稱帝,從而打消了眾將的企圖。此句完全表明了曾文正公清高、淡泊、忠誠、知恩圖報的君子氣度。這對聯大氣魄,大場面,倚天觀海,陽光照在海面,海天一體,浪花飛騰,自己心胸猶如隱藏着流水高山而博大起來,同時流水高山等也有一種淡薄之味,這是一種最超然的境界。
民國時,劉師亮諷袁世凯一聯:「袁世凱千古;中華民國萬年」。上聯『袁世凱』三個字和下聯『中華民國』四個字是「對不齊(起)」的,意思是袁世凱對不起中華民國,可見文人有抵死的一面。由於清朝腐敗衰弱,喪權辱國,令許多知識份子追求德先生(民主)和賽先生(科學),使用白話文,逐漸遠離中國的古典文學。自五四後,白話文流行。胡適先生是推動者之一,在他死後,有人以白話文作輓聯以悼:先生不可以死,居然去了; 我們還活著,何以繼之?自始以後,新一代詩人寫現代詩了,不作近體詩,甚至有人開始用現代詩寫法作對聯。現代詩詩人洛夫先生也曾用新詩語法寫過一對聯:
上聯:秋深時伊曾托染霜的落葉寄意;
下聯:春醒後我將以融雪的速度奔回。
我也讀過國內一位高手,用新詩句集聯來,難度極高,令人拍案叫絕!
上聯:紅楓沙沙作響,你跣足行來,終是個淒涼的過客;
下聯:夜霧冉冉上升,誰鼓翼飛去,追隨著困倦的波瀾。
上聯第一句:「紅楓沙沙作響。」 (出自特拉克爾《在秋天》),第二句:「你跣足行來」(出自李金髮《溫柔》),第三句:「終是個淒涼的過客」(出自歌德《幸福的憧憬》);下聯第一句:「夜霧冉冉上升,」(歌德《中德四季晨昏雜詠》),第二句:「誰鼓翼飛去?」(拜斯《流亡》),第三句:「追隨著困倦的波瀾」(阿波里奈爾《密臘波撟》)。真不簡單啊!
書畫家擅題詩寫聯 能錦上添花無遺憾
今人,包括部分書畫家,只用白話文寫文章,不懂字的平仄,不會寫詩作對,不似老一輩的大書畫家,他們都是自己題詩寫聯的。大名鼎鼎的金庸先生,他早期的小說中那些章回目句或聯語,都是不合聯語要求的,後才修正過來的。不懂寫詩作聯的書畫家,在題字時只能便從詩詞歌賦的書本中尋找適合的來用。這個做法,很多時會找不出完全能夠表達自己心思的詩詞,勉強湊之,書畫家便有點遺憾的感覺了。
其實,一個書畫家,離不開文字(起碼作品都要有自己的簽名吧?)或題字,這就與文學藝術分不開了。所以,每一個書畫家都要有一定的古典文學修養才是。書畫家題字的形式,或詩或聯或數語,視乎書畫家想向欣賞者表達什麼。書法家寫對聯的機會較多,但對聯不易寫的,如寫詩一樣,有其規格。對聯的種類非常多,大都按用途而寫的,如春聯、壽聯、婚聯、喜聯、挽聯、行業聯、座右銘聯、贈聯、題答聯。由於對聯就是由格律詩的對偶句和駢賦的儷句發展而來的,它保留着律詩的平仄,詞性相對,即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量詞對量詞等。上下聯要仄起平收,而且含義宜相互銜接,不重覆,否則便犯「合掌對」之大忌等的要求。
我試用自己最近參加新市鎮文化教育協會舉辦的第三屆國際對聯創作比賽獲得特別獎的對聯解釋一下以上對聯的要求,比賽由何文匯和黃坤堯兩位教授作評判的。希望大家可以試玩一下作聯,這是考驗自己駕御文字的能力,一樂也。
(大會出上聯):不做修行虛度日 (仄仄平平平仄仄)
(相濡作下聯):常思淡薄自忘年 (平平仄仄仄平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