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創科中醫發展 更有效紓緩醫療系統壓力

筆者希望政府能盡快把中醫藥融合到基層醫療體系之中,並全面做好科普,大力推廣「創科中醫」,令中醫能更多地服務社會,也令更多市民受惠。

特區政府近年着力推動基層醫療,去年年底公布的《基層醫療健康藍圖》,全力改革醫療系統,並扭轉現時醫療以治療為本的方針,改為以預防疾病為主,鼓勵健康生活,及早發現病情,及早治療,防範病變等。推行基層醫療既可以減輕醫療系統壓力,也可以縮減病人接受治療的時間,讓病人更快康復少受病痛折磨。

康健中心應加入中醫服務

基層醫療預防疾病的理念,與中醫「治未病」的理念如出一轍,中醫講的「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防微杜漸」及「既病防變」。近日有議員建議,在18區地區康健中心加入中醫預防和調理服務,康健中心既然是政府推廣基層醫療的駐紮點,理應增加理念相同的中醫服務。而在康健中心以外,政府亦應在社區層面,廣泛推廣中醫藥的運用,讓中醫為廣大市民「治未病」。

上世紀,看中醫、食中藥的主要是年長人士,但今天年輕一輩已普遍接受中醫、中藥養生和治病。為了延續下一代同樣地接受中醫藥,政府有責任推動更多年輕人加深對這方面的認識。衞生署提供學生健康服務中心服務多年,當中包括視力測試、聽覺測試、身體檢查等,署方可以考慮進一步增加中醫的診症服務,讓年輕人享有更多接觸中醫的機會。再者,政府可以加強科普教育,在中小學的健康講座中,引入中醫藥的常識和基本科學理論。

香港人工作生活節奏忙碌,未必能夠安排時間親身到診所面對面問診,結果拖延診治,耽誤病情。這個問題可以採用創新科技來解決。經新冠肺炎疫情,視像問診已逐漸普及化,病患者可以安坐家中,在線上面見醫生,不用舟車勞頓,節省時間。這做法是香港「智慧醫療」的重要一環。

事實上,現時坊間不乏中醫義務視像問診服務。筆者最近與地區夥伴合作安排免費視像中醫藥健康諮詢服務,讓社區內的長者和有需要人士,透過視像向中醫師問診,之後會將藥物送上門,有需要的市民足不出戶便可以完成睇症、攞藥等任務。政府可以加大力度資助中醫服務,進一步推廣視像問診,令更多地區、市民受惠。

中醫藥科技應用非常廣泛

除了視像問診,中醫藥在科技應用也已非常廣泛。例如中醫用藥或治療前,會先辨識求診者的體質。現時已有中醫體質辨識儀,以科學方法和中醫理念,為求診者進行體質檢查,究竟是平和、是氣虛、是濕熱,均可以由儀器辨識。例如,福建中醫藥大學研發「太空艙」,採集面部、舌像、脈像、聲音等不同數據,再以人機對答系統,了解病人的病理訊息,最後載入狀態辨識系統中,然後自動列出健康狀態報告,中醫師可按照報告內容,進行辨證論治。

除了診治之外,中藥方面則由辨識真假、檢測質量,以至提煉製造等,都有廣泛利用科技。例如有大學利用藥物的基因圖譜、基因指紋來辨別中藥、藥粉和保健食物成分的真假,也有中醫藥公司利用區塊鏈電子標籤,證明自己的產品是正貨,與泛濫的假藥抗衡。

由以上例子可見,科技應用對中醫藥發展非常重要,加強中醫藥的科技應用研究,必定對中醫藥的推廣更為有利。再者,《藍圖》提到會探討促進中醫藥在基層醫療健康服務中的應用,筆者希望政府能加緊推行,盡快把中醫藥融合到基層醫療體系之中,並全面做好科普,大力推廣「創科中醫」,令中醫能更多地服務社會,也令更多市民受惠。

原刊於《星島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黃錦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