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準確生成內容 有賴準確用戶提示

老師應該動動腦筋,教導學生如何善用ChatGPT來提升學習效率,及更重要的是裝備他們終身學習的能力。

在傳統教學模式,大學老師要求學生做功課寫論文,先會發給學生任務說明,學生便會因應任務的要求去四出搜集資料,例如去圖書館或上網尋找相關的書本、文章等,之後會仔細閱讀這些文獻,再把當中相關的重點抽取出來進行理解消化,最後融會貫通,再結合自己的創意,撰寫論文,提交功課。

Web 3.0將應用推上一層樓

上述做功課過程包括三個步驟:找資料、閱讀理解及編寫文章,是學生學習做研究的基本功,缺一不可。正因如此,倘若找人(或機器)代勞(即俗稱的「請槍」)的話,學生便無法掌握基本功,最終影響他們未來的研究能力。所以,有大學禁止學生濫用 ChatGPT 做功課並非沒有道理。學生利用資訊科技工具來做功課不是新鮮事情,實際上早已有迹可循。

「找資料」:早於Web 1.0時代(始於1989年),互聯網服務已盛行。從用戶操作模式看,當時網上內容以作者為主導,讀者沒有參與生成及修改,內容亦以靜態為主。互聯網搜尋器於Web 1.0時代大行其道,其背後的技術是「訊息檢索」,學生利用該技術來「找資料」。但當時的訊息檢索技術效能略差,搜尋結果的準確性偏低,學生往往需要多番追問,檢索才能找到目標答案,過程需時良久。所以,電腦科學家研究注入人工智能,例如「關聯性反饋」(Relevance Feedback)技術,推薦並潤色關鍵詞選擇,以提升下一輪搜尋的效能。

「閱讀理解」:Web 2.0時代(2004年)推行用戶互動,網上的內容是用戶動態生成,例如在「維基百科」中用戶隨時有權建議修改網頁。社交網絡平台(例如臉書)應運而生,正因內容生成如此彈性,數據容量相比在Web 1.0平台上劇增。面對網上海量數據,人工智能除能優化檢索之外,亦能簡化閱讀理解。基本的「訊息檢索」系統輸出的結果是一列相關文章,各篇文章的內容普遍冗長,用戶處理需時。因此,在 Web 2.0時代人工智能科學家研發出「自動摘要」技術,把「訊息檢索」的結果文章適當地壓縮,從而加快用戶閱讀及理解。

「編寫文章」:近年Web 3.0興起,把互聯網應用推上一層樓,將網上用戶的互動及交流生態擴充,加入虛擬用戶參與的功能。從技術層面,Web 3.0平台支持人工智能生成內容(AI Generated Content, AIGC),使Web 3.0內容更具創意,更多元化,大大幫助學生撰寫論文。一篇人手撰寫的文章平常需時數句鐘,學生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GAI)技術便可以數秒完成,大大減少寫作的時間。「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創作內容,比起傳統人工智能所提供的預測功能更為先進,工商業界(特別是教育科技公司)對此技術都虎視眈眈。

ChatGPT集大成於一身,包括訊息檢索、自動摘要及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技術,製造了一台無縫運作的「創意寫作機器人」。(Shutterstock)
ChatGPT集大成於一身,包括訊息檢索、自動摘要及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技術,製造了一台無縫運作的「創意寫作機器人」。(Shutterstock)

老師應教學生善用 ChatGPT

美國人工智能公司OpenAI於去年11月推出ChatGPT,熱浪席捲全球。ChatGPT集大成於一身,包括訊息檢索、自動摘要及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技術,製造了一台無縫運作的「創意寫作機器人」。許多學生爭相利用ChatGPT「機器人槍手」,代替他們做功課,撰寫論文。有教育界學者認為ChatGPT對學生學習構成顛覆性的影響,教育界不容掉以輕心。

作為一位老師,筆者當然對機器人代做功課的概念不敢恭維。不過ChatGPT是否只適用於「請槍寫作」呢?當然不是。因此老師應該動動腦筋,教導學生如何善用ChatGPT來提升學習效率,及更重要的是裝備他們終身學習的能力。就此,筆者認為學生必須學好如何有效地向ChatGPT發問(「提示」,Prompt),否則不良的提示換來的只會是不良的結果(論文)。

再者,「提示工程」(Prompt Engineering)已是當前人工智能世代的新工種,學生亦可以通過學習發問,為自己做好未來的生涯規劃。

原刊於《星島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黃錦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