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不少報道指,有些於內地經營生意的廠家,由於投資人民幣的 Accumulator(累計期權,在金融海嘯爆發後被市場謔稱「I kill you later」),槓桿成分太高,當人民幣出其不意地下跌時,需要不斷的「接貨」,令部分人開始出現周轉問題,最終「輸身家」的可能亦不少。
賭人幣隱藏風險高
這種衍生工具除了涉及槓桿,亦牽涉貨幣滙率計價,若投資者不嚴控個人成本及槓桿額度,再加上一些私人銀行免卻富豪客戶(如廠家)事先提供按金,令投資者易於作出大於個人能力範圍的投資,導致最終蒙受意料之外的大額損失。
這亦令筆者想起2008年10月中信泰富(00267)因投資澳元期權而錄得巨額虧損的事,令其帳面損失高達155億元,更拖累當時的主席問責下台,最後要母公司注資收拾殘局。
為甚麼近年人民幣滙率期權易於出事?其中原因是投資者對人民幣滙率存在「易升難跌」的刻板印象,賭人民幣升值猶如是一種共識,以為其下跌風險有限,卻沒料到波動性及下行風險都是隱藏的,只要股價或滙價突然逆行,投資損失可以無限擴大。
當然,在資產管理領域中,不論散戶抑或機構性投資者,平時利用衍生工具以對冲市場風險,都是普遍的投資行為。一般散戶經常接觸的窩輪及牛熊證,屬於場內交易的衍生工具;場外交易的話,則多見是股票掛鈎票據(ELN)和 Accumulator 等。
掌握玩法免受損失
其實無論是窩輪、ELN 或 Accumulator,背後都是以期權(Option)為核心。Option 就買賣認購期權(Call Option)及認沽期權(Put Option)。以 Sell Put Option(賣出認沽期權)為例,基本上賭資產不會跌穿行使價,賺取一個期權金,但潛在風險是在指定日期內,當資產跌於行使價,便需以較高行使價接貨,令散戶即使賺取期權金,也無法抵銷較高行使價的損失。
其實衍生工具的確有對冲風險的優點,但它的波動性及風險爆炸力都是隱藏着的,當某一資產價格(如股價、滙價)長期處於穩定水平,亦會令人失去投資戒心;若投資者不懂得為衍生工具計價,將會承受更多高危風險。說到底,衍生工具的結構複雜,投資者應該充分掌握它們的特點、風險及玩法,並在緊貼大市的情況下進行操作,投資應該是懂得做才去做,這才能避免承受不必要的風險及損失。
原刊於《iMoney》,獲作者授權刊登。
(封面圖片:Pixabay)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