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大樂教授:年輕人面貌多樣 勿套入單一期望

香港教育大學香港研究講座教授呂大樂日前在《明報》撰文表示,年輕人有各種夢想,不能生硬將他們套入某種單一的期望、夢想、將來。

傳媒界早前到大灣區參訪,行程包括視察深港創新協同中心,展示大灣區提供大量的創科工作機會予香港的年輕人。深圳市福田區委書記黃偉稱「假設一半提供給港人,那麼香港的年輕人學了工程、科技、數學,就不用去旺角賣奶茶、賣波鞋,他們可以做自己喜歡的科創職業,而且都是高價值的工作團隊」。

香港教育大學香港研究講座教授呂大樂日前在《明報》撰文表示,香港社會上有不少人持相同想法,相信STEM可以解決青年問題,但香港的年輕人未至於普遍地學無所用。再者,年輕人有各種夢想,不能生硬將他們套入某種單一的期望、夢想、將來。

大灣區發展 須顧及青年多元出路

呂大樂教授不排除有個別年輕人雖然擁有STEM相關學歷,卻鍾情於「賣奶茶、賣波鞋」,但這是一種自主選擇多於被迫的職業生涯決定。加上,現時香港勞動市場趨勢還未至於擁有良好學歷的年輕人學無所用或一工難求。「香港並不是沒有高價值的職位,但究竟有多大競爭、要通過多少關卡才可以爭取到一個席位,那又是另一個問題了。」

他也指出,大灣區為相關學科出身的年輕人提供機會肯定是好事,只要條件吸引自然水到渠成。但是大灣區有沒有考慮到發展其他事業的年輕人?「他們應該抱着什麼態度、期望?怎樣為自己做好準備?可以扮演什麼角色?」他認為,「賣奶茶、賣波鞋」的年輕人也可以是香港突破悶局的關鍵,這對福田區委書記而言並不重要,因為不是他的工作範圍,但呂大樂教授呼籲港府嚴肅跟進,並表示這一群年輕人與投身創科的年輕人同樣值得關注。

社會須自覺 年輕人多樣面貌

他表示,過去很多有關大灣區、河套、區域發展的論述,主要針對能力最高的25%年輕人,但其餘的年輕人如何在這個新的大局裏找到自己的未來,卻一點都不明確,反映社會需要一份自覺,不要自以為一套論述可以應用到不同的年輕人身上,不能假設他們都是追求一樣的生活模式、理想人生,而忽略另外的75%。「對25%的人很有意思的東西,可能對另外那75%人而言,完全不知所云,更難談有些什麼回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