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預算案2023|鄧希煒教授:派消費券非必要 只因社會壓力大

政府連續第三年派發消費券。鄧希煒教授認為,實際上沒有必要派消費券,幫市民解困,只是礙於一些政治團體和振興中小企的壓力而派發。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2月22日(周三)宣讀2022/23年度《財政預算案》,表示考慮了當前經濟、社會民生及政府財政狀況後,今年再向每名合資格的18歲或以上永久性居民及新來港人士,分兩期發放總額5000元電子消費券。透過不同入境計劃在港居住及來港升學的合資格人士,也會獲發2500元的消費券。

經濟有增長 第二、三季可望復甦

香港大學亞洲環球研究所所長、馮國經馮國綸基金教授(經濟學)鄧希煒教授接受本社電話訪問時表示,今年本港經濟預計增長3.5%至5.5%,實際上沒有必要派消費券,幫市民解困。不過,礙於一些政治團體和振興中小企的壓力,待第二、第三季經濟復甦可能會「頸都長」,政府此舉算是對各方面意見的回應和妥協,「反正派錢也不會有市民反對吧!」

至於財政赤字大增至1398億元,比原來預算多約560億元,鄧希煒教授相信,隨着經濟反彈,明年便可「賺回來」。他只質疑分兩次派及消費券,一次3000元,一次2000元,對提振經濟的作用有限。

歐陽達初教授:疫後復甦不均 須加強基層支援

另一方面,嶺南大學社會學及社會政策系助理教授歐陽達初教授透過書面向傳媒反映,政府在是次財政預算中,提出了一些關注基層民生的措施,包括發放半個月的綜援標準金、公共福利金及在職家庭津貼、恆常化照顧者津貼、鼓勵聘用年長僱員等,可算部分回應了民間社會的聲音,紓減市民的一些經濟壓力。

唯政府面對後疫情的經濟不穩定以及不均的復甦,預算對基層市民的針對性支援着墨不多,應考慮加強不同方面的措施,支緩基層市民,包括提高在職家庭津貼的水平,以一年一檢的最低工資,以及提高並放寬職津的資格,雙管齊下以減緩在職貧窮。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