僑批的產生並廣泛運用,催生了一個新興職業──水客,風行一時。
水客,就是經常往來於國內外,專為海外華僑遞帶人、信、財、物的特殊人群。
他們遠渡重洋,四海為家,倚水而生,故名『水客』。
曾幾何時,「水客」專指那些靠帶貨進出內地賺取利潤的人,形象負面,但汕頭僑批文物館這一段介紹水客的文字,令我明白水客曾經是海外華僑與家鄉的橋樑,是親情的天使,他們有令人敬佩的敬業精神和高尚的職業道德。汕頭僑批文物館收藏逾10萬封僑批,最早一封是1881年(光緒七年辛巳)葉和仁託馬來西亞水客帶至潮汕家鄉給母親鍾氏,內文有「今寄來洋銀弍大元以為母親買肉之用」、「又寄來銀壹大元交吾妻陳氏收用」等。
僑批是寶貴歷史資料
關於僑批的意義,已故國學大師饒宗頤教授稱之為「媲美徽學」,饒公指出:「徽州特殊的是有契據、契約等經濟文件,而潮汕能與之媲美的是僑批。僑批等於徽州契約,價值相等。來自民間的僑批記載翔實,內容豐富,從中可以了解到祖國與僑胞居住國的國情、故鄉的鄉情、僑胞家庭的家情和僑胞與他們的眷屬的親情,是研究社會史、金融史、郵政史以至移民史、海外交通史、國際關係史的寶貴歷史資料,與典籍文獻互相印證,補充典籍文獻記載之不足,可謂是繼徽州契約文書之後在歷史文化上的又一重大發現。」
兩年多前,習主席視察汕頭時曾到位於外馬路的僑批文物館參觀,然後就在附近的小公園亭向汕頭市民發表重要講話,提到華僑和僑批,讚揚華僑的中國心,肯定華僑對家鄉的貢獻。領導人一席話,令廣大海外華僑以及港澳同胞深受鼓舞,同時也是對汕頭的華僑文化建設的肯定。
筆者往年春節回鄉探親期間,正好是僑批館閉館放假之日,不只一次吃閉門羹。這次等到正月初五才回汕探親,好朋友、市委統戰部的楊女士聽說我想到僑批館看看,在新春開工的大年初八陪我前往參觀,終於得償所願。兩層展廳,展出大量原始僑批案檔和相關資料,從一個獨特的角度,生動講述百多年來海外華僑對潮汕家鄉家人的親情,當中不乏像「一息尚存家批決無中斷之理耳」的文字,讀之鼻酸。
中國僑鄉不只潮汕地區,廣東四邑、梅州等地,以及福建、江浙也是,但似乎只有汕頭建立大型僑批文物館,並且將這些寶貴資料整理出版,不僅說明汕頭得天獨厚,更說明汕頭對僑文化建設的高度重視。2013年,僑批檔案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名錄》,汕頭僑批文物館的建設不僅功在家國,而且為人類文明做出貢獻。
華僑文化建設成績不俗
實話實說,汕頭作為全國最早的四大經濟特區之一,發展速度不及深圳、珠海和廈門,經濟增長和實力一直徘徊在全省中游位置,但是最近十多年在文化建設,特別是華僑文化建設方面,投入不少,成績不俗。當日,除了汕頭僑批文物館,習主席還參觀了汕頭開埠文化陳列館。該館展出大量珍貴照片和資料,展現汕頭自1860年開埠以來與海外的密切聯繫,說明汕頭開放則興旺,封閉則落後。
位於老市區的中共地下交通線汕頭站舊址是保育的紅色景點,兩年前內地電視劇《絕密使命》提到汕頭和香港是這條地下交通線兩個重要聯絡站,筆者曾在本欄撰文介紹,這次來到「華富電料行」,神秘感猶在。位於海灣南岸新建成的潮汕歷史文化博覽中心面朝大海,大氣磅礴,館內陳列一艘紅頭船,似乎隨時準備揚帆出海,去香港、下南洋。
最成功、最有人氣的華僑文化建設項目,當然是小公園老市區保育工程,這個建築風格全國獨一無二、上世紀20、30年代由華僑投資建設的舊城區,已經成為全國著名景點,春節期間很多外地遊客專程來逛逛小公園,來嘗嘗潮汕美食。筆者這次回汕,新的保育項目鎮邦美食街剛剛開市,各家老字號食肆進駐,潮汕美食,應有盡有,我們一行人也忍不住買了幾樣小吃,在街邊享用起來,沒有比舌尖上的鄉情更令人陶醉。
走馬觀花重遊汕頭,這是我多次回鄉探親觀感最好的一次,也是對汕頭最有信心的一次。一個富有文化底蘊、以本地文化歷史為自豪、持續投入文化建設的城市,她的長遠發展一定不會太差,「僑」字是汕頭最重要的資源,開放是汕頭發展興旺的必由之路,歷史如此,現在如此,將來也會如此。
原刊於《大公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