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3月14日,聖士提反女校的建校契約(Deed of Foundation),由英國聖公會海外傳道會(Church Missionary Society)各有關成員、華人創辦人何啟、曹善允等人簽字見證。資料提供:香港聖公會主教府檔案 Diocese of Hong Kong Island Secondary School(SS) St. Stephens Girls College(SSGC)SSGC(11)3/1946-11/1960, File No. 101。
1919年,聖士提反女校師生合照於學校運動場。圖中前第四排正中站立的外籍女士,正是當年已升任校長的龍女士(Mrs. Winifred Ida Griffin;代校長1913-1915年,校長1915-1921年),她是校訓的創立人,也是強調女生須有獨立思考的倡導者。她與當年港督夫人關係十分良好,更於1913年獲得港督梅含理(Sir Henry May)撥地,即現時柏道和列堤頓道交界的一幅地段作為學校活動的場地。
1922年4月7日,英皇威爾斯太子訪港(後來成為英皇喬治六世 King George VI),特別安排為聖士提反女校新校舍作奠基儀式,學校派出女生伍瑞霞(Ng Sui Ha),帶領兩名幼稚園生郭天佑(左一)和劉慕蓉(Lau Mo Yung)獻禮。郭天佑是新校舍籌建委員會委員郭少鎏先生的千金。郭少鎏在創校不久便十分支持學校發展,並於清末民初,將他八個子女全部送到聖士提反女校就讀。
1924年1月25日,港督司徒拔夫人(Lady Stubbs)主持新校舍開幕禮。圖片攝於約1926年,學生在新設的郭少鎏堂參加早會時合照。郭少鎏堂的定名是新校舍籌建時,籌辦委員郭少鎏先生捐了1萬港元作興建大禮堂的費用,另捐了3,000元用作添置傢俱。學校於抗日戰爭的第二年(1939年),於禮堂舉辦慈善游藝會,籌得2,000元,捐作抗日醫藥賑濟之用。1941年11月19日,剛上任的港督楊慕琦(Sir Mark Young)在該堂主禮學校戰前最後一場畢業禮後,校舍便改為戰時緊急救護醫院,其後更被日軍佔領,改為「東亞學院」。圖片取自白居雅女士(Kathleen E. Barker)著《沐恩百載, 本信進前:聖士提反女子中學1906-2006圖片歷史》,頁15,插圖5(學校獲劍橋大學圖書館監委會批准刊登)。
1926年,學校教職員合照,前排左至右:在座的第五名是英語教師夏女士(Miss Dora Emily Hazeland),第九名(正中)是史蔑校長(Miss Middleton-Smith),第十一名是歐鏡新女士(Miss Edna Atkins);後排站立者:左至右第八名是寶興懌姑娘(Miss Beatrice Pope)。這些外籍女教員,來自不同背景、於不同年代加入聖士提反女校,對學校初期的發展,建樹良多,在二戰前後的校史中,寫下重要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