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生退學及教師離職潮下,不一樣的學校生態

走了這麼多學生,香港會否有足夠人才應付將來社會的需要?如此嚴峻的局面,教育局怎能放手讓個別學校自己面對?學校又可以如何面對?教育局提出的「軟着陸」,具體政策內容是什麼?

這個學期的開展,着實不容易。學生退學及教師離職仍持續不斷。在人手不足之下,老師的擔子可說是百上加斤。香港中學校長會與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學生能力國際評估中心(HKCISA)於2021年9至10月合作進行問卷調查,問卷涵蓋2018-19、2019-20、2020-21三個學年,調查結果顯示師生離校的情況相當嚴重。

學生退學潮

調查反映,2020-21學年平均每校有32位學生退學(包括離港及轉校),較2018-19和2019-20學年,每年每校平均20人退學的人數為高。

學生離開香港教育體系,代表未來人才的流失。當今天政府多番強調需要「搶人才」,作為前線教育工作者,我們不禁會問,與其「搶人才」,何不集中資源好好培育我們的人才?離港的學生不少現已升讀高中甚或大學,三數年的學習之後,這批生於斯長於斯的年輕人,正正是香港未來發展的重要支柱。與其任由退學潮繼續,政府為何不深入了解退學潮的原因,對症下藥,讓人才留港?

學生離港加上出生率連年下降,適齡學童人口下降。各區中一學位供求失衡。教育政策本應令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均等的學習機會,在音樂椅效應下,有學童「力爭上游」,原是無可厚非;但當這現象成為常態,會否讓「弱勢」學生、「弱勢」學校更弱勢?最終,會否影響教育資源的平等分配?

再者,在音樂椅效應下,轉校生須重新適應學校環境、生活、課程和師友,有利成長的支援條件變得薄弱;新生既對校園感陌生,又要應付新的學習要求,壓力增大而成長的危機因子更趨惡化。大量的學生離校轉校,學校難以在穩定的情況下進行教育工作,學生也難以在熟悉的朋輩及信任的老師陪伴下克服情緒困擾,健康安穩地成長。

(作者供圖)
(作者供圖)

老師離職潮

調查亦反映了2020-21學年教師離職數字比過往高,平均每校有7.1位,當中包括不少經驗教師。這教師離職潮於2021-22學年結束之際更為嚴重,不少學校流失十多二十位教師。新學年開始了,學校仍有教席待聘。另一邊廂,開學以來,仍有老師中途離職。這些過往鮮見的現象,變成了今天的常態。

部分科目的教師供應不足,如英文、數理、科技、家政、體育科。有學校於新學年仍未能聘請足夠教師。在無法可施下,有學校最終聘請非專科或未受師訓的教師,亦有學校需要將本來按能力分組的教學取消,回復全班教學,更有學校需要暫時停止開設某些學科。這教師不足的狀況,對學生學習及教學素質具深遠的影響。

其次,學生需要重新適應新教師的教學法和要求。若離職老師任教中六班級,對學生的學習影響更大。此外,學生與新老師的關係不會在短時間內建立,新老師亦未必能及時有效辨別或關注學生的需要,特別是有特殊學習需要或情緒健康問題的學生。

教師離職潮下,學校教席空缺大增,教師也出現音樂椅效應,學校之間出現教師「大執位」,資深的中層教師流失,學校行政和領導工作也大受影響。年資較淺的教師,縱使經驗未足,也需要擔任學校內重要崗位,甚或需要協助學校培訓和支援新入職教師。一些教師因承擔或接替離職教師的教學及行政工作,工作量驟升導致備課和關顧學生的時間減少。部分教師未能應付突如其來的壓力,情緒易受困擾,甚或因害怕出錯而感挫敗。不僅學校整體行政工作受到影響,教學素質亦難以維持。

面對不一樣的暑假

在2022年這個不一樣的暑假,校長已盡最大努力聘請及培訓新教師。仍留在教學崗位的老師亦不好過,新學年教學班級及科目改了又改、行政工作加了又加。部分學生遠赴海外繼續學習,部分趁機轉校。這種種動盪不安,還會延續多少個暑假?離職離校潮,對學校、對香港社會的影響到底有多大?這影響又能否修補、該如何修補?

從事教育工作的專業人員,是站在這個離職退學潮的浪尖,但教育界並沒有足夠的資料去了解有多少老師的離職是暫時性,有多少的離職只是轉校,又有多少是離開教育體系(例如於離職時申請取回公積金)。我們難以推算各學科到底欠缺多少已受專業培訓而具備足夠學科知識的老師,市場上到底有沒有足夠的老師填補所有的教席空缺。我們更未曾準確知悉有多少學生已離港、已離開香港教育體系。

走了這麼多學生,香港會否有足夠人才應付將來社會的需要?如此嚴峻的局面,教育局怎能放手讓個別學校自己面對?學校又可以如何面對?教育局提出的「軟着陸」,具體政策內容是什麼?對香港教育體系培育新一代的能量有沒有影響?

重建正常的學習秩序

這數年間,香港飽受社會事件及新冠疫情的雙重打擊,學童的學習活動與精神情緒大受影響,多個青少年精神健康調查都反映香港社會出現了「精神海嘯」。當社會漸次恢復秩序,疫情逐漸受控,正好提供空間讓學校重建正常的學習秩序,讓師生、生生間建立聯繫與感情,讓學校能為有需要的學童提供支援,這將對青少年精神健康有莫大裨益。

香港的教育體系一直為港培育人才,也栽培了不少政商及其他界別的當今領導者。近十數年,香港學童在各國際性測試中,成績亦一直斐然。這些得來不易的成果,是許多教育工作者及持分者共同努力的成果,政府理應珍視。在教育界面對極大困難的今天,政府應於政策及資源層面,提供充足的資料及作出具實效的回應,為香港的今天及明天育才、儲才。

原刊於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香港中心第38期HKCISA通訊,本社獲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