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推動下,最近台積電工程師包機直達美國亞利桑那州,被視為製造業回流美國的標誌性一步。喻示一個新的競爭時代已經開始,其中最根本的競爭,是各國圍繞科技創新所展開的競爭。
中國創新產業須戰略性重組
長期跟蹤關注科技創新問題的內地智庫修遠研究中心近期發表文章,分析當前世界科技創新重返「戰國時代」的總體趨勢,而中國恰恰需要扮演逆行者──對外擴大開放和國際科技合作,對內告別過去單兵作戰、各自為政的「戰國狀態」,沿着共享創新的道路,挺進科技創新的新領域。所謂共享創新,就是通過體制內外有序聯動和區域化集群化共享,實現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的協同提升。
文章認為,這一過程需要通過創新主體的戰略性重組來實現:最重要的是國家、社會、企業、人才達成戰略默契,形成善為政府和有效市場良性互動的戰略性創新體制,並根據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長江中游5大城市群的不同禀賦,做好戰略規劃,培育共享創新城市群,發揮其戰略性創新樞紐的作用。對此,除了加強區域協調,還要超越體制內外之分和虛實之爭,着力培育一批戰略型創新企業,既作為戰略性產業的有力支點,也作為共享創新的能動載體,鼓勵其引領構建共享創新的「同心圓」。
文章還指出,當前中美科技競爭正呈現為一種「雙向運動」:美國加快封鎖創新鏈,彌補產業鍊和供應鏈,而中國立足產業鍊和供應鏈優勢,加速構建創新鏈。雙方各有優勢和不足,但本質上都是資源重組優化,集中力量辦大事。這就需要中國各界有識之士形成合力,共同思考共享創新的戰略、模式、路徑及落地辦法,攜手推動中國科技的創新突破。
摧毀台灣「矽盾」 符合美國利益
台灣「中時新聞網」也有最新的評論指出,台積電赴美設廠不是基於市場需求,而是美國的戰略操作;美國急切要把台積電先進製程拉到美國生產,必然有其國家利益的考慮。
美國為了遏制中國的發展,已要求各國不可將先進製程設備賣給中國,也限制中國取得先進製程的晶片。問題是,這麼大的牌都打出去了,除了軍事動武之外,還有什麼「大招」能嚇阻中國?
評論指出,美軍最大的問題,是大多數武器載台都是20、30年前建造。例如11艘現役航空母艦, 只有1艘福特號是最近10年產品。最老的尼米茲號甚至是1972年下水,已經50歲了。現在美軍已不像10幾年前隨時都有個5艘以上航母在全球大洋巡弋,能維持3、4艘在海上執勤就已經不錯了,其他不是在港口保養、維修,就是在改裝。美軍是否還能應付像波斯灣戰爭那樣高強度的武裝衝突,恐怕沒有足夠信心。
這是為什麼拜登政府只要和中國對話,「競爭歸競爭,但不想打仗」。美國在台協會(AIT)處長孫曉雅11月底記者會也很清楚闡明立場:「避免戰爭」是所有政策制定者、利害相關者與外交官員的共同責任。現階段美國還不想戰爭成為「自我實現的預言」。
評論認為,台灣想把台積電最先進技術留下的如意算盤,是做不到的。原本台積電到美國是設5納米廠,現在又增加個3納米,遲早還會再要求2納米也去,只留下被架空的總部留在台灣。「這不是猜測而是戰略邏輯」:美國必須摧毀台灣的「矽盾」,才能確保美國自己的安全和戰略彈性,這符合美國的國家利益。那台灣怎麼辦?評論認為,只有維持大陸對台灣半導體產業的「依賴」,正如張忠謀在接受《60分鐘》電視節目訪問時說,如果經濟福祉是大陸的首要之務,他們會避免攻擊。換言之,讓大陸半導體產業留在台灣的供應鏈是目前唯一的辦法。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