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談青山禪院山門及客堂兩聯

青山禪院是香港三大古寺之一,歷史悠久。佛教文化氛圍濃厚,寺內牌匾與懸掛的楹聯句式巧妙,用意不凡。

承接上文:〈港督金文泰與近代嶺南名士──青山禪院香海名山牌樓三楹聯〉

上期介紹了青山禪院牌樓的三副楹聯,本期繼續介紹另外兩副。

進入青山禪院山門,頂懸「青山禪院」四字牌匾,門的兩旁懸掛一副楹聯:

十里松杉藏古寺,
百重雲水遶青山。

此聯未知誰人所撰,但見書法厚重蒼潤,已令人產生崇敬之情。聯意交代青山禪院的所在地和周遭環境。在十里松樹和杉樹遍植之處藏着古舊的寺院;這古寺的青山之外,圍繞着一重一重以至百重的白雲和流水。「十里」示其廣闊,「百重」示其深遠;松杉中藏的古寺,顯出其「幽」,雲水繚繞的青山,顯出其特殊的「尊」。全聯似即景而生,不加雕琢,實則樸拙中自見風華。

值得一提,從聲律上,上聯「仄仄平平平仄仄」,第四字「杉」要讀平聲,音「衫」(saam1),不讀「懺」(caam2)。

青山禪院牌樓的三副楹聯斗蘊藏佛家禪意。
青山禪院牌樓的三副楹聯斗蘊藏佛家禪意。

順步而至客堂,門頂懸有「得渡」二字橫匾,兩旁有聯,曰:

韓碑屹立,杯石依然,過客偶題新甲子;

唐代羈縻,宋王行在,老僧能說舊山川。

據上款「民國廿一年秋七月大勢至菩薩誕日」及下款「順德高浩文屬岑學品書」,可知此聯是岑學品(生卒年不詳)受順德高浩文(生卒年不詳)之囑,於1932年農曆七月十三日大勢至菩薩的誕日所寫。

大勢至菩薩是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右脅侍者,八大菩薩之一,因以念佛修行證果,被淨土宗奉為法界初祖,是與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地藏菩薩齊名的大菩薩。其誕日在農曆七月十三日。高浩文居士,為香港名流,1931年曾聯同陳廉伯(1884-1944)、陳靜濤(1887-1967)、劉德譜(1887-1955)、鄧介石(生卒年不詳)、李公達(生卒年不詳)、周佛慧(生卒年不詳)、王學仁(?-1958)等組織「香港佛學會」。岑學品為同盟會成員,任東莞、番禺縣長,再入張學良幕,抗戰前曾任代理廣東省長,後隱居香港荃灣,有名於佛學界,著有《虛雲法師無譜》、《茂峰法師事略》等。

青山禪院大雄寶殿後的杯渡巖上,既刻有「杯渡」二字,巖上安放的杯渡禪師像,據說為南漢乾和十二年(954)所造;至於一旁的「高山第一」石碑,相傳為韓愈(768-824)所題,但經許地山(1893-1941)等學者考證,應是宋朝鄉紳鄧符協(宋神宗時進士,生卒年不詳)所書。石刻遺址原在青山山頂,直到民國初年才有人將之拓印重刻於杯渡巖旁。

上聯「韓碑屹立,杯石依然,過客偶題新甲子」,作者即從「韓碑」、「杯石」落想,謂「韓碑屹立,杯石依然」,「過客」,經過此地者,作者自謂;受囑撰聯,故曰「偶題」,適逢菩薩生日,新一歲開始,故曰「新甲子」。

下聯「唐代羈縻,宋王行在,老僧能說舊山川」,「羈縻」,《史記.司馬相如傳.索隱》說:「羈,馬絡頭也;縻,牛繮也」,引申為籠絡控制。自秦漢以來,廣州為中外海上貿易中心,外國商船往廣東地區貿易,多經香港入珠江口。香港地區的屯門,都是往來商船稍作停留之地,唐朝政府為保商旅安全,設屯門鎮派兵駐守。「宋王」,指南宋皇帝宋端宗趙昰(1269-1278)和其弟趙昺(1272-1279),二人被元朝軍隊追逼,南逃流亡到香港;「行在」,指天子所在的地方。「老僧能說舊山川」,指青山禪院的老僧人,自然能夠說出本地過去的歷史。

全聯內容豐富,上聯實寫當前事,下聯概述過去歷史,「老僧」緊扣禪院。當然僧人不理人間事,緬懷歷史,心繫文化的,自然是撰聯的作者了。

原刊於《大公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招祥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