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台節目逐個講

香港曾經是華人文化的出口地,今天的政治環境,創作人往往投鼠忌器甚至杯弓蛇影,如何承傳,確考功夫。

先說剛落幕但不再是城中盛事的香港小姐選舉,選秀的前戲是監警會委員余黎青萍批評港姐泳裝「少布」,和曾志偉訪問泳裝佳麗時的惡形惡狀。我不了解余太的成長年代,港姐泳裝少布行之有年,我相信大部分香港人都見怪不怪了。至於針對曾先生的身高(和延伸的視線)及面部表情,似有歧視之嫌。作一個假設,如果訪問環節由劉德華主持,也許觀眾眼睛會比較舒服,但是否便沒有道德缺憾呢?電視台也不是省油的燈,乘擁有公眾頻道之便,借多名藝員之口作出反擊。

選美另一個惹人討論之處,是有參選人粵語能力差,在答問環節出錯。在今天陸港一家親的氣氛底下,大台竟然不容許佳麗用普通話作答,真是落後於形勢,有負「香港央視」之名!今天香港,常常給人「崩口人忌崩口碗」的感覺,在不需堅持「兩制」情况下堅持「兩制」。

一國兩制下 港產文化成棘手問題

在一國兩制下如何處理港產(粵語)文化是一棘手問題,一方面要避開大香港主義,融入崛起新中國,另一方面又要照顧香港人對自有文化的自豪感。

「橋唔怕舊,最緊要受」,大台近期收視不錯的兩個節目都是抄別地電視台的舊橋。一個是《思家大戰》,買了美國長壽有獎節目《Family Feud》(1976年啟播)的版權;另一個是《聲夢傳奇》,是抄內地浙江衛視《中國好聲音》,而《中國好聲音》卻是荷蘭電視節目《The Voice》的中國版。

《聲夢傳奇》剛剛完成第二輯,比賽背後我懷疑這是大台廉價版即食麵式的藝員訓練班。用比賽去製造人氣是一舉三得之事:一得是用新鮮感爭取收視;二得是提早測驗新星的觀眾緣,不用浪費彈藥栽培;三得是低成本製造偶像。雖然老古董如我,總是覺得小孩有明星夢雖不為過,但那麼早將他們投入花花世界,是否有點拔苗助長甚至殘忍?

《聲夢傳奇》低成本製造偶像

香港曾經是華人文化的出口地,今天的政治環境,創作人往往投鼠忌器甚至杯弓蛇影,如何承傳,確考功夫。

清代滿州人箝制漢人思想,倒成就了考據學盛世。梁啟超在《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如是說:「……凡當主權者喜歡干涉人民思想的時代,學者的聰明才力,只有全部用去注釋古典。……(連帶)內廷唱戲,無論何種劇本都會觸犯忌諱,只得專搬演些《封神》、《西遊》之類,和現在社會情狀絲毫無關,不至鬧亂子。」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張宗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