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接上文:〈中國如何拓展全球企業戰略家的思維?〉
悲觀者認為跨國公司在中國成功的機會很小,應該退出中國市場。某些評論者則認為,跨國公司在中國得不到公平的博弈,中國在地緣政治方面的處境將不可持續。甚至有些人說,中國人覺得西方一直在「欺凌」中國,因此西方跨國公司不應該在中國進行投資。
巨變時代
儘管跨國公司在中國的表現參差不齊,但中國仍繼續為許多跨國公司提供重要機會,尤其是那些處於重點產業並了解中國地位必要性的公司。在很多情況下,在中國擁有強勢地位的品牌往往也能在全球市場上佔據強勢地位。儘管中國消費者存在傾向於選擇本土品牌的趨勢,但這主要是因為本土企業在過去多年逐漸成功地升級了產品,增強了品牌影響力。
那些指責中國消費者對外國品牌存在普遍民族主義歧視的言論並不正確(除非是某些不尊重中國國家「紅線」的外國公司,例如「新疆棉花事件」)。總體而言,中國消費者對於那些了解中國消費者心理和需求的外國品牌依然保持着歡迎和尊重的態度。在我看來,跨國公司應當抓住中國市場的潛力與機遇,但這需要必要的戰略思維、思考能力及嚴格的執行能力。
隨着新冠肺炎疫情、俄烏戰爭和全球其他地緣政治因素的發展,我們現在進入了一個「巨變時代」。在中國及與中國有業務往來的跨國公司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想知道下一步應該怎麼做。
有些公司可能認為他們無法再在中國市場進行有效競爭,因此他們會逐漸縮小其在中國的業務規模或者乾脆直接退出;對於其他一些公司來說,他們的中國業務依舊表現良好,至少相對於在世界其他地區的業務而言。然而,一些受到地緣政治影響較嚴重的行業,如半導體行業,其全球業務(以中國為核心)正在被地緣政治所分割,這些人為的做法往往與基本的商業邏輯相悖,亦將進一步增加這個行業的複雜性和不確定性。這些全球動態的不確定性導致一部分公司目前對中國的新投資處於觀望態度,至少目前是這樣。
有些公司則認為,中國作為全球主要市場供應鏈的樞紐及尖端創新的來源變得更加重要。在這種情況下,跨國公司的領導者需要更加看透那些只是屬於政治口號,同時於對自身業務的最基本原理更加清楚。儘管宏觀環境仍存在不確定性,許多跨國公司表示他們仍會選擇繼續在中國市場進行投資,特別是電動汽車、可再生能源、可持續發展、智能製造和先進醫療設備等行業的跨國公司。
發展前景
跨國公司在中國市場的發展前景,實際上取決於具體的行業領域和公司自身所處的位置,我認為任何籠統的表述都無法清晰地描繪出大格局的複雜性。而跨國公司對中國未來的看法也不盡相同,有些悲觀,有些樂觀,有些仍在觀望。
中國政府曾多次明確表示,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始終堅持對外開放,歡迎外國企業繼續在中國投資,並將努力為外國企業創造愈來愈好的經營環境。當然其中總有改進和提升的空間,但中國政府的承諾是堅定、明確,以及已被證實。
真正的戰略家必須能夠持有清醒的觀點,並尋找持續創造價值的方法,同時認識到其中的風險。他們知道中國正在成為一個需要最佳戰略思維和最有技巧的平台,因為中國戰略影響着他們在世界其他地區的業務發展。他們會意識到因此任何適當的戰略思維都必須與中國不斷擴大的商業規模、創新性,以及多樣性相匹配。
因此,他們會問自己一系列問題:
- 中國的格局和大環境將如何繼續發展,以及中國在世界上的定位將如何影響企業思考自身戰略?
- 全球地緣政治將如何演變,未來的世界秩序將如何?這將如何影響中國和在中國開展業務的公司?
- 脫鈎(或重新掛鈎)會在多大程度上影響重點行業的發展?隨着時間的推移,全球化和去全球化的相互作用將如何演變?
- 隨着中國國家政策、科技發展以及需求模式的變化,自身所處行業將如何發展?
- 作為上述4點的推論,中國的創新將如何體現,行業會如何被所述創新影響?
- 所處行業的競爭格局將如何演變?什麼時候會出現什麼樣的新競爭者,他們將如何與現有競爭者競爭?5年或10年後,行業結構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
- 為了應對新出現的競爭,公司需要發展哪些能力?應該如何與其他商業(和非商業)實體建立新的商業關係?
- 怎樣才能使自己在未來抓住機會並取得成功?
非線性思維
在過去的幾十年裏,中國市場對許多企業提出了更高的思考要求。在這個「巨變時代」,這些挑戰亦變得更加嚴峻。中國的宏觀環境在不斷的變化和發展中,因此企業戰略家必須採取非線性、多維和跳躍的思維方式去思考問題。
戰略家必須具備能夠充分考慮大局變化的複雜和嫻熟的思考能力。這種能力能掌握到在多維度中的因果關係和其中的隨機屬性。他們必須可以分辨出那些扭曲商業基本邏輯的「政治口號」,以及不符合業務根本原則的噪音。
有時,他們需要將戰略看待為類似「金融期權」的打法(option plays)(即基於對於未來機會收穫在價值和時間方面做出判斷,而在今天進行下注),基於未來可能場景的出現做出不同的判斷。他們亦需要能夠接受不確定性和模棱兩可,同時明辨到機會的上升空間和當中的風險。對於那些認識到這些能力的重要性的企業來說,中國市場仍然充滿活力和機會,亦將繼續為他們帶來巨大的經濟和戰略價值,並可成為他們全球戰略以及創新靈感的核心。
企業必須擁有中長期的全球視野,並能夠排除掉周遭的噪音並能關注業務的核心和基本邏輯。因此它就可以(重新)認識到中國將會如何成為全球的關鍵樞紐,特別是中國在科技、數字化、金融和金融科技、跨境電商、汽車與出行/新能源汽車、半導體芯片、環境可持續、醫療保健、智能製造、精密儀器、資料存儲、計算與安全等重要領域所帶來的機遇。在當前充滿不確定性和多變的宏觀環境下,企業需要更多地、並且更明智地思考「如何從中國的持續發展中獲益」這個問題。
中國的高速發展要求跨國企業需要從更多的維度考慮他們的經營模式。這裏的業務既為他們帶來了有着深遠影響的機遇,亦帶來了某些風險。雖然從宏觀來看,整個環境好像充滿了動態因素,非常動盪,但當你細心從基本面來看,最基本的商業原則並不會隨着時間和空間的變化而改變(太多)。中國讓最優秀的戰略頭腦才會能夠領會這一切。
企業戰略家思維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