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自由民主黨人相信人人機會平等……不認同有人一出生就可統治他人……我認為應該廢除君主制。」說這話的是誰?是剛上任不久的英國首相卓慧思。
英國女王伊利沙伯二世9月8日逝世,她的死訊有點「突然」,因為兩天前她還親自接見卓慧思,正式委任她為英相。媒體引述這名新任首相哀悼女王逝世之餘,也不忘揶揄她立場多變。卓慧思19歲時任牛津大學的自由民主黨領袖,在一場集會上,她慷慨激昂地批評君主制,直指要廢除王室。現在的卓慧思早就脫離自民黨,剛成為保守黨黨魁且出任首相;而當年反帝制,現在卻形容女皇為「現代英國的基石」、「大不列顛精神」。
英人反帝制其來有自 始終不成氣候
卓慧思善變,由反對英國脫歐變成支持者及緊隨前首相約翰遜,到曾經是中國「大好友」,競選時卻稱視中國為嚴重威脅。有專欄作家把她的名字Liz Truss改為”Least Trust”,倒也相當貼切!
英國人反帝制「其來有自」,卻始終成不了氣候,BBC中文網2015年9月9日的文章〈百年傳統:為何英國仍然繼續擁抱君主制〉,指「英國不成文憲法的傳統,只適合君主制」。文章還引述英國歷史學家指,英國因為沒有成文憲法,如果改為共和制,就要選出總統作為元首,隨之而來的就是要訂立成文憲法,這涉及「憲法大翻修」工程,也威脅英國數百年來的傳統。
修憲工程雖然浩大,但沒有做不成的道理,主要還是看民情、民意。恰恰在民意支持度方面,英人贊成維持君主制的比率一直高企。同在該BBC文章中引述的數字,近幾年民調都顯示,每年都有超過75%受訪者認為英國應該繼續君主制,而贊成共和的英人每年大約不到20%。很明顯,75%的支持率遠超很多民選政府,可見英國王室確有相當民意基礎。
當紅歷史學者尼爾弗格森(Niall Ferguson)著有分析大英帝國的專書:《帝國──大英世界秩序興衰及給世界強權的啟示》(Empire: The Rise and Demise of the British World Order and the Lessons for Global Power)。他在書中說,自己嘗試解答一個世界歷史關注的焦點議題:一個位於歐洲西北部的多雨小島如何能統領全球?此外,書中亦提出另一個更難論斷的議題:帝國究竟是好還是壞?
弗格森在書中批評英國的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但也毫無保留地讚賞英國對現代文明的貢獻:
「事實證明,19至20世紀早期的大英帝國積極促進商品、資本和勞動力自由流動,歷史上沒有一個國家和組織能出其右;大英帝國也熱中向全世界強力推廣西方的法律、秩序和統治模式……批判英國層級分明的海外統治體系的人士,往住忽略了英國人在當地創造出高度清廉的行政體系。」
「當英國人統治一國之時,就算是只有透過軍事和金融力量影響當地政府,他們也有意識地傳布英國社會與眾不同的特徵;其中比較重要的包括──英語、英式不動產保有權形式、蘇格蘭和英格蘭式的銀行業、普通法、新教、政府權力有限的國家、議會體制、自由的觀念等等。」
勇於面對歷史 方可打造更好明天
弗格森認為自由的觀念可能是最重要,因為它始終是大英帝國的最顯著特徵,也正是這一特徵令英國與歐洲大陸的競爭對手拉開了距離。
香港回歸以來,親英、戀殖等政治標籤,加上中國與英國等西方陣營對峙,令任何讚賞或欣賞英國的言論都變成「毒草」,政治極不正確;但其實這是一種極狹隘的思維,也是一種錯誤的傾向,把愛國與向西方學習變成二元對立、有你無我!實事求是地回顧歷史,香港在英人治下學到的西方知識,是香港可以在亞洲城市中脫穎而出的基礎。勇於面對歷史,才有機會打造更好的明天。對英帝國的成就、對英人治下香港的成績,我們毋須迴避,也不用一筆抹煞。
弗格森認為,英國及其殖民地推動的全球化歷史進程,可以稱之為英式全球化(Anglobalizaton)。它們包括商品市場的全球化、勞動力市場的全球化、文化的全球化、政府的全球化、資本主場的全球化、戰爭的全球化。
在推動英式全球化過程中,大英帝國扮演了好幾個角色,分別是海盜、莊園主、傳教士、官僚、銀行家、破產者。英國的帝國傳奇還包含以下現象:資本主義的勝利及成為最佳經濟組織體系;北美和澳洲的英國化;英語的國際化;新教作為基督教的分支及其深遠影響;議會體制。
今時今日,任何對殖民主義試圖說好話都是徒勞。弗格森的書對英帝國治下殖民地的慘痛經歷有詳細論述,不過他以印度為例,英國雖然對印度剝削淨盡,但印度現在實行的政治、公務員、教育、法律等制度皆來自英國,這些制度對印度獨立後的發展至關重要。
中國與美歐制度之戰 似已無可避免
制度是一國軟實力的主要來源,任何國家「模式」,都是以制度作為體現。幾年前內地經常討論「中國模式」,觀點紛陳,然而歸根究柢,中國模式是否有一套可「移植」到其他國家的制度?有的話,這套制度是什麼?
中國崛起,跟美歐競賽,「戰場」分布在貿易、金融、科技;到最後,終極競賽還是在制度之爭,哪一種體制最能得到人民支持,才可以分出勝負。中國一直以來的立場,是世界上不同制度可以和平共存,然而良好願望受到衝擊,制度之「戰」似乎已無可避免!
弗格森雖然推崇英帝國,但他的書第六章以「帝國的衰落」為題,結論十分清楚。他認為「在整個20世紀,英國統治的主要威脅,或者說,最有可能取代大英帝國的事物,並非殖民地的民族獨立運動,而是其他帝國的崛起」。但弗格森沒有明言,二戰後取代英帝國而令其沒落的是美國。現在美歐陣營的強勢已是強弩之末,另一個帝國正在沒落,是否意味着一個新強權即將冒起?
英帝國雖然衰落,但王室作為國家團結象徵的作用卻歷久不衰。當今世界仍行君主制的國家已不多,英國應該是最成功的一個。王室仍然能夠維持團結國家,以及繼續擔任英聯邦諸國精神領袖,可見其「餘威」猶在。
英國君主制延續了近千年,其間只在17世紀英國內戰後短暫廢止(克倫威爾擔任護國公時期)。英帝國的輝煌歷史,很大部分都跟英國君主有關,維多利亞女皇治下,就是英國國力上升期,奠定了以後「日不落國」的基礎。然而任何制度都有終結的一天,英國帝制是否可延續不斷,很視乎登基後查理斯三世的表現。
一個沒有實權的君主,卻可以發揮英國強大的軟實力。從這個角度看,英國君主制的成功確實令人嘖嘖稱奇!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