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 Apr 07 2025 03:28:56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以形成性評估促進學員的學習──我的教學經驗

多年教授研究生「課程設計」一科時,學員的品流非常多元,人數一般都有60、70人。他們有大、中、小、幼的教師,教授不同科目,具有不同年數的教學經驗……筆者怎樣去處理這種「個別差異」呢?

承接前文:〈以多元智能和回饋改善教與學──我的教學經驗〉

上世紀70年代初,筆者受到陶行知和巴西教育家Paulo Freire的啟示,開始試圖改變「你的老師怎樣教你,你便怎樣去教學生」的傳統。

筆者嘗試從下列等各方面,試圖改變傳統的教學法。:

  • 通過多元化教材和小組探討:不再教書;
  • 多元智能學習:實地考察;
  • 多元智能學習:歌曲;
  • 促進學習投入:小點;
  • 從個人經驗出發去學習;
  • 多元智能學習:城市設計;
  • 合作共贏;
  • 學生中期回饋以期改善筆者的教法;
  • 形成性評估促進學員的學習

由於篇幅過長,所以分3篇發表。第一篇由開始探討到「從個人經驗出發去學習」,第二篇處理「多元智能學習:城市設計」到「學生中期回饋以期改善筆者的教法」,本文則處理「形成性評估促進學員的學習」。

多年教授研究生「課程設計」一科時,學員的品流非常多元,人數一般都有60、70人。他們有大、中、小、幼的教師,教授不同科目,具有不同年數的教學經驗……筆者怎樣去處理這種「個別差異」呢?

筆者試圖從下列兩方面去處理:

第一, 學員的品流是非常多元的,他們要完成的本科作業也不可能是一元的;當然,本科有本科的教學目的和對作業的要求,實在要有辦法去調和這種距離。

在上第一節課時,筆者要求學員回應:「在學期末提交本科論文時,我有興趣研究下列課題:   」。筆者把交回來沒有附上姓名的題目分組,基本上以四條題目為一組,把最不符合「本科的教學目的和對作業的要求」編為「1」號,把最符合「本科的教學目的和對作業的要求」編為「4」號,介乎二者之間的編為2或3號。

上筆者課時,為了方便討論,學員都是以4人為一組就座的。第二節上課時,筆者把上述一組4條題目分給各組,要求他們進行討論,找出哪一條題目是最符合和最不符合「本科的教學目的和對作業的要求」,最後把答案的編號寫在板上。

隨即進行全班的討論。

最後筆者把答案和其中的理由告訴他們。這樣,通過個人和小組思考投入的「腦震盪」,容許了個人多元的追求,也讓他們了解筆者對本科的要求,最後由學員(和小組學員的協助下)自行修訂自己的題目。

第二, 「課程設計」這一科不能只談理論,一定要和解決實際問題結合,其間又怎樣讓學員去應用抽象的理論去解決個別學員多元的實際問題,多次應用「回饋」是不可或缺的方法。

附錄具體說明上述這一點。

附錄

一個國家/地方/學校/課室的課程具備一些共同要素,著名課程專家R.Tyler提出4個設計的基本共同要素:1、學習的宗旨/目的/目標;2、學習經驗的選取;3、學習經驗的組織;4、學習的評估。

設計不同的課程具備不同性質的課程要素,要理解不同的課程,先要理解個別課程要素的性質,同時也要理解他們結合起來的特性。一個國家或者地方的課程,如果和別的國家或者地方的課程作出比較,將會更容易理解──這便是筆者在中文大學任教近20年的「課程設計」一科的目的。

要達到上述目的,學員需要完成下列A、B、C  6份個人的小習作:

A. 在上第一節課時,筆者要求學員回應:「在學期末提交本科論文時,我有興趣研究下列課題:   」。通過個人和小組思考投入的「腦震盪」,容許了個人多元的追求,也讓他們了解筆者對本科的要求。

B. 完成第四節至第七節的4個習作(第n節後做,n+1節交,n+2節進行個人和全班的回饋;為方便累積修訂為論文,務請用電腦幫忙做習作)

第四節至第七節習作題目

第4節.設計課程的共同要素、影響課程設計的因素

試根據(1)各種文獻、(2)整體/某學校階段/學習領域/專題/科的特性,和(3)參考黃顯華等(2000)(4.2)所提出的中文科課程要素,分析和比較香港/內地與外地的整體/某學校階段/學習領域/專題/科課程文件 課程設計的課程要素

第5節.課程目的和教學目標

試以本節有關「課程目的」和「教學目標」的論點,分析和比較香港/內地與外地的 整體/某學校階段/學習領域/專題/科的「課程目的」或/和「教學目標」

第6節.教學機會組織

根據各文獻,分析和比較香港/內地與外地的整體/某學校階段/學習領域/專題/科的課程組織

第7節.學習評估及課程評估

試以本節所學理論和觀點,分析和比較香港/內地與外地的整體/某學校階段/學習領域/專題/科學生學習的評估方法

必須比較兩個地區文件課程課程設計的要素,以期從改善香港/內地的課程設計的角度去處理。

C. 最後一節習作,從過去習作的經驗反思論文的處理方案

1. 在小組內和課堂內所收到的回饋和所作出的訂正

  • 在對4份習作的回饋中,認為哪些同學的榜樣值得仿傚?哪些錯誤觀念(misconceptions)需要和值得警惕和避免?

2. 在完成4份習作後,閱讀了哪些有助於完善論文的文獻,對修訂論文哪些內容有哪些幫助?

  • 除4份習作曾應用過的文獻外,你還會應用哪些文獻(由導師提供的,或自行找到的),對論文哪些課題作出分析和/或評價?
  • 第8和第9節中,哪些觀念值得用於分析和/或評價在論文中有興趣探究的課題?

3. 如何處理第2至第4份習作,探討各個課程要素之間的關係,例如「課程目的」與「學生學習評估」之間的關係?

4. 在你的習作中,有哪些陳述、判斷、論點是缺乏基礎或具體例子,而希望在論文中補充的?

只簡單列出重點,不須具體內容。以500至1000字完成本習作。

我的教學經驗 3-3

黃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