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局思維:新形勢下的企業戰略剖析

全球化1.0已經走到盡頭,在下一階段,我預測中國將同時成為供應端與需求端,同時以西方為主要需求端的舊全球化格局將在某種程度上繼續存在。我認為,中國將會開拓一個更新、更進步和更具有韌性的局面。

毫無疑問,世界已經進入了一個「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我一直從事戰略顧問工作,客戶包括企業、投資機構、政府和其他多邊機構。1988年,我在美國舊金山加入了麥肯錫公司(McKinsey & Company)。20世紀90年代初,我回到大中華地區,在之後20年間先後負責過波士頓諮詢公司(Boston Consulting Group)和博思艾倫公司(Booz Allen Hamilton,後改名為博斯公司[Booz & Company])在大中華區的業務,2014年我創立了高風諮詢公司,一直到今天。

戰略諮詢的考量與經驗

波士頓諮詢公司是中國官方批準的第一家正式在華經營的國際戰略諮詢公司,它的開設可以說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鄧小平南方談話後,中國積極加速改革開放,大量外資企業開始進入中國市場。作為第一家在華經營的外資戰略諮詢公司,波士頓諮詢公司為不少跨國企業提供了戰略諮詢服務。入駐中國不久後,波士頓諮詢公司的客戶不斷增多,包括中國內地企業(國有與民營)、投資機構、合營機構和政府機構,以及諸如世界銀行和亞洲開發銀行等多邊金融機構,還有一部分中國香港地區企業和機構的客戶。

多年來,因為工作關係,我有機會長時間接觸不同企業──包括內、外資──與他們的領導者、高管以及普通員工進行近距離接觸。我亦與不少政府官員、研究員、學者和投資人等不同群體進行深入的溝通。儘管我主要的居住和活動範圍是在大中華地區,但作為國際管理諮詢公司的高級合夥人和多家大型跨國企業的顧問,也長期頻密地與國際商業精英階層進行無縫交流和溝通。這些經歷給予我近距離觀察中國發展的機會,亦促使我將中國的發展從全球視野來進行分析和詮釋──在考慮客戶們的全球戰略時,我必須將他們在中國遇到的問題和存在的機會一併考量。

我出生於中國香港,我亦不會忘記觀察和思考香港的問題、香港與內地之間的關係,以至於香港、內地與全球其他地區的關係。特別在香港回歸之後,在「一國兩制」框架下香港的發展,亦是我非常關心的問題。在過去30年間,我經常穿梭於香港與內地之間,對兩者發展的比較感受更加深刻。

戰略諮詢工作,其實就是為客戶解決在經營和管理方面最為關鍵的問題。對這些關鍵問題影響最大的則是經營環境和外部格局──這些要素在今天和未來可能的變化對客戶影響深遠。從最基本的工作而言,就是對目前和未來的局勢做出清楚的分析和判斷,我本人思考研判的課題包括香港地區、粵港澳大灣區乃至中國內地以及中美關係與全球局勢等。此外,商業、經濟、政治、科技、社會等多方面亦在我考慮範圍內。

由於我的客戶來自於不同行業,所以我也要關注不同行業的動態和發展。我的工作給予我接觸許多不同的事物的機會,在協助客戶進行相關戰略分析時,我亦會及時修正與更新對不同事情的看法。從本質上來看,戰略諮詢的工作就是去獲取、分析、過濾和溝通知識,做到以上的每一點都需要不斷地學習,而這一過程是自發地通過積累、叠代和溝通獲得的。這也是一種修煉──通過這種修煉,諮詢顧問能夠建立足夠的信心為客戶解決關鍵問題──此舉有可能改變一家企業的命運。

經營環境和外部格局對企業經營和管理至為關鍵,這些要素在今天和未來可能的變化對客戶影響深遠。(Shutterstock)
經營環境和外部格局對企業經營和管理至為關鍵,這些要素在今天和未來可能的變化對客戶影響深遠。(Shutterstock)

逾10萬字的時局觀察心得

我非常感謝中國香港灼見名家傳媒社長及行政總裁文灼非先生的邀請。從2020年4月開始,我應邀為其撰稿,文章內容主要是記錄我在諮詢工作上的一些觀察和分析。因為時局發展迅速,若是我不將當時的思考寫下來,很容易就遺忘了。為給廣大讀者提供一個參考,我將這些觀察和分析整理成書,總字數超10萬。

本書一共分為五大部分。

第一,世界劇變與中國機遇:該部分闡述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國際體系和國際秩序進入深度調整,而中國正處於近代以來最好的發展時代,需要在新挑戰下把握新機遇;

第二,變局之下中國的新機會:該部分闡述全球變局中,中國諸多產業發生的重要趨勢和行業面臨的快速發展的新機會;

第三,國際公司需要讀懂的中國格局:該部分闡述隨着中國市場的快速演變,外資跨國企業和國外品牌需要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國市場的獨特性和重要性,理解中國的創新和變化對企業的意義,調整企業和投資戰略;

第四,中國公司把握機會融入全球:該部分闡述諸多中國公司正逐漸從本土公司發展成為全球公司,在全球化的新格局下,中國公司應擁有怎樣的新思考和新戰略;

第五,未來挑戰及預備要點:該部分闡述在不確定的時代,面對諸如國際關係、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影響因素時,企業、投資人、政府該如何調整自身戰略,應對挑戰,決勝未來。

世界劇變力量  決定企業命運

中國改革開放後,由計劃經濟轉型為有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這一階段有兩大特點,第一,是對非國有企業(包括外資)的市場準入逐步漸進地開放;第二,中國通過參與全球化進程,在經濟上融入全球經濟體系。這一階段已經超過30年,第一個特點今天仍然存在,第二個特點自美國前總統特朗普上台後出現變化,全球化形勢開始大幅調整。但無論如何,中國在全球的角色已然舉足輕重,全球其他國家地區都無法忽視中國的重要性。

過去數年間,中國乃至全世界都經歷了不少重大事件:新冠肺炎疫情、中美貿易摩擦、脫鈎、清潔網絡、以及中國一系列科技公司受到美國政府的制裁──TikTok(抖音海外版)、微信和小米等先後在美國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脅,加上全球氣候問題、數據安全和管理、人工智能(AI)管理等議題不斷被提及,狀況可謂是層出不窮。

在這樣的大背景之下,企業決策者和投資人的戰略思考愈來愈重要,改變企業命運的往往是來自於劇變中產生的力量。這種力量會導致企業大起大落,效果遠超企業家在運營層面上的微調。

當下環境變得愈來愈復雜。變化愈多,複雜性愈高。企業過去得以成功發展的簡單打法,已經不合時宜,或者說那些打法已經應付不了目前的挑戰。目前來看,中國的崛起給企業提供了新的思考維度。無論外資跨國企業抑或中國本土企業,企業家必須把這一新的思考維度充分納入戰略思考中。事實上,國際關係已經滲入各個企業的經營之中,所以,作為企業的領導者和投資人還需要將國際關係可能產生的影響納入戰略考慮之中。

西方需要更多地了解中國,中國亦需更多地了解西方。我一直談到,中國的崛起不只是在經濟、貿易領域,在創新方面也有着蓬勃的發展。雖然在一些高端技術方面,中國仍然有不少短板,但在科技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等許多方面,中國過去十多年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和成就。在此基礎上,中國的研究人員、政府和創業家還繼續鑽研着新的創新之路。

客觀來說,跨越國界的跨國金融資本既有負面效應,又有正面效應。跨國企業由於跨越國界,所以它們的思考角度與從政人士和媒體往往很不一樣。企業更關注在哪裏如何盈利,在詮釋中國及中國與全球關係的問題上,往往更加客觀。

就我所見,愈來愈多的跨國公司意識到中國的重要性。對它們而言,中國不僅是一個重要(甚至是最主要)的市場和全球供應鏈樞紐,同時中國也因不斷處於創新前沿而成為創新思想和知識的發源地。不少跨國公司已經意識到,如果不在中國深耕和參與中國式創新,那麼在創新方面的知識和發展模式很可能會跟不上競爭對手,這將削弱它們在中國乃至全球的競爭優勢。

走在最前沿的跨國公司意識到,必須派遣最優秀的人才來中國學習中國式創新,以便未來可以把在中國學到的知識,在企業內部進行傳播和培訓。但是,這些跨國企業不可避免地會受到國際關係所引發的問題的困擾,甚至一部分公司出於國際關係的因素,已經開始進行調整。這將會對這些企業的中國發展戰略,以及全球發展戰略和供應鏈產生深層的影響。

在科技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等許多方面,中國過去十多年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和成就。(Shutterstock)
在科技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等許多方面,中國過去十多年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和成就。(Shutterstock)

全球化2.0  中國將同時成為供應與需求端

在過去10、20年間,不斷進行創新和顛覆的中國企業,在經歷了多級跳地發展之後,不少已經成為規模和影響力較大的企業,特別是一些互聯網企業,已經形成了龐大的平台組織。不過,在高速發展的過程中,也出現一些問題,諸如過度集中、壟斷,還涉及國家數據安全、個人信息隱私與社會責任等。這些問題疊加國際關係的變化,企業經營的新「紅線」就突顯了出來。企業領導者和投資人必須清晰地認清這些「紅線」,在考慮企業戰略時,必須將這些「紅線」納入戰略考慮之中。

20世紀90年代初期,正值中國改革開放進程加速之際,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積極推行全球分工。它們將勞動密集型的製造業轉移到中國,同時將軟件開發、離岸呼叫中心等轉移到印度或其他國家。我們可以將這個階段稱為「全球化1.0」。儘管全球分工在全球層面有積極意義,但其中有人得益亦有人受損。總的來說,中國在這個階段贏得了全球化的紅利,經濟亦隨之高速發展。

今天的國際局勢已經出現很大的變化,全球化1.0已經走到盡頭,大家都在猜測下一階段的全球化(或逆全球化)將會以什麼形式出現。可見之未來,促進全球融合和引導全球分裂的兩股力量將會同時出現,並且相互發生作用。與30年前不同,今天中國的中等收入群體已經形成,並頗具規模,而且還在不斷壯大。同時,中央政府亦已掌握足夠的政策工具來持續刺激中國國內需求。在全球化1.0階段,中國只是一個主要的供應端。

在下一階段(可稱為「全球化2.0」),我預測,中國將同時成為供應端與需求端;同時以西方為主要需求端的舊全球化的格局將在某種程度上繼續存在。換句話說,全球化2.0包括中國經濟的「內循環」和中國與國際市場的「外循環」,這正符合了「雙循環」經濟理念。當《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協定》(RCEP)進入實施階段,中國「內循環」的定義將得以擴大。但是,在這個大框架之下,由於國際關係和其他因素所導致的分裂亦可能同時產生。某種程度上的供應鏈的「區域化」和「本土化」,甚至某種形式的「脫鈎」,亦有可能出現。世界將不會是絕對「平」的。

全球化2.0包括中國經濟的「內循環」和中國與國際市場的「外循環」,這正符合了「雙循環」經濟理念。(Shutterstock)
全球化2.0包括中國經濟的「內循環」和中國與國際市場的「外循環」,這正符合了「雙循環」經濟理念。(Shutterstock)

中國文明包容  有機結合思想

在此「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中國亦在進行着深刻的變化。自1840年以來,中國的知識分子歷經一波又一波的反思,對中國應走的道路進行了多次深刻的思考。前30年和後40年的改革開放,為今天中國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奠定了不同程度的基礎。今天,中國在思考如何「以史為鑒,開創未來」。

中國擁有5000年持續傳承的文明,而且,近代以來,中國亦在不斷擁抱着未來。中國數千年的文化積澱形成了具有包容性的體系,儒釋道以及其他諸子百家的思想,在中國文化大熔爐中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這一包容和融合過程仍在進行中,中國亦在吸收馬克思主義和市場經濟的同時,將它們融入於中國龐大的思想體系之中。中國正在追求「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其中有新亦有舊,有中亦有西,有計劃經濟亦有市場經濟,有內循環亦有外循環,有分散亦有集中。在展望未來的時候,人們亦不忘記反省和借鑒過去的經驗。我認為,這條道路將會為中國開拓一個更新、更進步和更具有韌性的局面。同時,通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中國將會為世界其他地區做出貢獻。

當下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也是定義全球新一代秩序的關鍵時刻。感謝文灼非社長給予我在灼見名家欄目中發表拙見的機會同時,非常感謝高風諮詢公司優秀團隊給予我的支持和協助,他們是胡瑞琪、毛莉丹、李海燕、林君倩、陸宇俊、湯暢、張俊蕾和張倩。

謝祖墀
2021年12月於香港

原刊於《變局思維──新形勢下企業的戰略剖析》前言,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新書簡介:

書名:《變局思維──新形勢下企業的戰略剖析》
作者:謝祖墀
出版社:東方出版社

謝祖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