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接上文:〈無創產前診斷與癌症檢測是跨學科領域──盧煜明教授追求研究新突破〉
盧煜明教授成功研發無創產前診斷技術後未有止步,積極將這些技術應用在更多地方及產業化,希望令更多人受惠。在政府推出InnoHK創新香港研發平台,他與兩位同事趙慧君教授及陳君賜教授合作,共同成立創新診斷科技中心,推動分子診斷技術的發展。盧教授相信,21世紀是生物學的世紀,香港創科產業也前所未有地擁有龐大資源,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時機。
文:文灼非;盧:盧煜明
文:政府現時十分重視、鼓勵創科生態圈,北部都會區也會大力推動創科,你的領域也會產業化,進入內地的發展,政府有什麼可以幫助你擴展市場?擴大影響力?
盧:當年研究無創性產前診斷技術時,我們在香港創立了一所公司,在香港有很大的市場佔有率,做了一段時間後,便考慮進入內地,服務大灣區的市民。但有難度,現時內地的DNA樣本/數據無法出境至境外的公司,令我們無法服務大灣區的市民。另外,如果我們走入內地開設分公司,香港人在某些高科技領域無法直接開設公司。三、公司想把香港的專利權授權內地公司,但不會自動獲內地承認。如果希望香港日後能順暢地幫助大灣區的科技發展,必須解決這三個難題。其中一個方法是將內地樣本及數據可以較少限制地轉移,而香港公司可以在當地設立分行做生意,相信可以幫到一把。另外,將來如果可以在大灣區直接行使香港審批的專利,這也十分重要。
文:看來中央、地方政府在這方面必須多溝通商討。
盧:亦可以想想先行先試,以觀後效。我認為實驗室是硬件,但政策作為軟件需要一起推動,整個事情才能夠快速推動。
文:創科成為大勢所趨,許多公司都做得很成功,在醫療界的氣氛足夠濃厚嗎?
盧:我回流香港已經25年,可以說現時香港的創科氣氛是前所未有的高。就算是身邊的同事,我也看到好幾位做得相當不錯,例如莫樹錦教授,數年前我們和他合作利用血漿技術研發標靶藥的伴隨診斷,他之後便開設了一家公司,該公司最近亦和另外一家公司合併,做得有聲有色。另一位是陳家亮教授;此外中大同事亦開設了一所手術機械人公司。如果我們有一批成功的例子出來之後,大家會更加有勇氣去創業。
文:你那張畫獲權威學術期刊採用作為封面,有什麼感覺?
盧:香港的秋天天氣很好,有一天獲邀出海,看着天空和那個畫家想到這個東西。其實DNA就像一個旅程,那一幅畫就像一個火車路軌,畫得像DNA,接着那個路軌穿入一個紅色的山洞,代表血管,DNA由血漿而來。我們的研究在想如何切開DNA,我們便想路軌紅綠燈來代表切開的動作。Genome Research剛好喜歡便挑選了這幅畫作。
10年前,我希望在媽媽血液中破解嬰兒的基因圖譜,我看《哈利波特》獲得了靈感,那篇學術文章刊登後,也設計了一個封面讓期刊挑選,是利用拼圖的concept畫出來。
文:對於希望選擇創科作為終身職業的年輕人有什麼忠告?
盧:我認為20世紀是一個物理學世紀,而21世紀是一個生物學世紀。如果他們想做這方面研究,相信是一個人類歷史上的黃金歲月。他們擁有的工具和知識比任何一個時期為多,以前欲研究DNA,但是沒有人類基因圖譜,等於行船沒有地圖,現在除了地圖還有GPS,目前在香港進行創科,資源是有史以來的多,氣氛也濃厚,再加上大灣區,所以是千載難逢的機會。
文:學生一定要讀生物學?
盧:做研究成功,不只靠一樣東面,一定要multi-disciplinary,也需要統計學、計算機、物理學,以前有同事做金融modelling,有許多東西都是一理通,百理明。
文:現時的DSE課程,學生的基礎是否足夠?
盧:我感覺DSE與A level的科學知識是diluted,但其他東西,例如表達能力和通識能力都強了,所以不能說是比以前差,但當然深度沒有以前那麼高,進大學以後必須加以研修。但這個世代,知識的處理都和以前不同,互聯網發達,最重要是懂得如何思考、搜集資料,便可以了。
文:請簡單介紹一下這個科學園的基地。
盧:Centre for Novostics(創新診斷科技中心)是我們之前研究的一個延續、進步。之前的基地在威爾斯親王醫院,因為醫院已興建數十年,辦公室、實驗室分散,研究團隊日常工作上難以聯絡,但這裏有12000呎,一半是辦公室,一半是實驗室,可以商談的地方很多。很多時實體和視像會議是不同的,如果突然想到一樣東西,食飯時看到那位同事,可以馬上說。所以我認為這裏讓人brainstorm的機會增加不少。
我還記得在牛津的時候,英國人的優良傳統是早茶和下午茶,但香港反而沒有這些機會,別人反而會以為你偷懶。但我認為不是這樣的,實驗有許多種做法,商談之後採取最適合的做法,這裏有很好的機會。
當年回流香港的第一個研究資助金只是60萬元而已,如果用來請一位博士後研究員,兩年已經花光了。當創新科技基金開始的時候,第一個grant是400萬元;沙士之後,香港人開始知道研究是相當重要的,那時開始有一些大grant是數千萬元;現在的InnoHK是數億元上下,所以給我們前所未有的支持,可以放膽進行最重要、最具挑戰性的研究。
我是一個國家重點實驗室的主任,研究經費已經可以過河,有很大的幫助。
作為科學家,我們盡自己所能,希望國內外的科學家可以利用已創下的結論再下一城。我倒是stand on the shoulder of giants(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一代一代建設下去。
文:香港發展多年,未來我們對中國科技發展有什麼角色?
盧:香港醫管局照顧90%的病人,數據十分有價值,顧及隱私的情況下,可以用來研究,尤其是給予初創公司。
最近,香港有個研究項目Hong Kong Genome Project,是香港基因圖譜計劃基地,就在我們科學園公司的附近。計劃會有5萬名市民的基因圖譜,數據具有很大的價值,香港應該多做這些具遠見和野心的計劃。
現時不同院校有不同特色,中大是「兩校一品牌」;港大是「一校兩園」;港大深圳醫院則是港大出人,深圳出錢。在大灣區設立的大學我們仍在摸索不同階段,看看以後哪種模式比較順暢。
文:剛成立的香港科技創新聯盟在推動香港成為國際創科中心扮演了什麼角色? 具體有什麼工作將會進行?
盧:香港科技創新聯盟的宗旨包括:(1)促進聯盟會員之間的跨學科交流與創新合作,發掘合作研發項目,為香港科技創新發展作出貢獻;(2)探討與香港科技創新發展相關的政策,為香港科技發展出謀獻策;(3)協同香港政府部門、產業界、學界、研究機構等,推動大灣區科技創新合作與發展;以及(4)通過開展科技教育和科學普及活動,增加大眾對科技的認識及興趣, 提升香港科技創新氛圍。聯盟的第一項工作是辦好中銀香港科技創新獎。
文:中銀香港科技創新獎將如何幫助進行科學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 會否限制獎金的用途?
盧:中銀香港科技創新獎(STIP)旨在獎勵主要在香港進行科學技術創新和科學技術成果轉化,並取得傑出成就的科學技術工作者和科研團隊。STIP獎勵範圍包括以下5個領域:人工智能及機械人、生命健康、新材料新能源、先進製造,以及金融科技。這些領域是國家所需、香港所長的領域。獎金的用途沒有限制。
文:展望香港未來的創科發展將有什麼新氣象?
盧:香港的創科氣氛十分濃烈,而且特區政府對創科發展的決心也是史無前例的強,加上中央的強力支持及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機遇,我對香港未來的創科發展充滿信心。對於有志於創科工作的年輕人來說,我相信現在是一個黃金的機遇。
專訪盧煜明教授 3-3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