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流興做口述歷史

香港愈來愈流行做口述歷史訪問,正所謂大有大做,細有細做。20年前,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主持的《香港口述歷史檔案計劃》,是同類型計劃的最大規模,成果亦很可觀。

港大亞洲研究中心的「香港口述歷史檔案」計劃,2001至2004年間共收集了約200個口述歷史檔案,這些檔案記錄了不同階層、族群、行業、團體、社區人士的第一身經驗和個人記憶。

訪談採用人生歷程和主題取向並重的方向,記錄受訪者生命中的重要記憶,例如出生、家庭、學習、教育、就業、移民、家鄉聯繫、婚姻、居住與社區、娛樂與社交,社會和政治參與,以至個別重要史事的見證。訪談的記錄後來整理成數碼檔案,由香港大學圖書館與亞洲研究中心合作編彙成香港口述歷史檔案庫,供學術及教育等非牟利用途。

《香港口述歷史檔案計劃》小冊子。
《香港口述歷史檔案計劃》小冊子。

訪問左右派人物  憶暴動戰時生活

1967年暴動,很多香港人記憶猶新,「香港口述歷史檔案」計劃訪員訪問了一名左派報紙記者,由他憶述1967年5月22日花園道流血衝突引致他本人被捕的入獄經過。

另外,訪員亦訪問了個別市民,憶述在暴動期間的日常生活,例如如何結婚擺酒、上下班、開舖做生意等等。1956年九龍暴動方面,訪員訪問了一個國民黨員憶述派發青天白日旗的任務。1941年12月至1945年8月日佔時期,香港人經歷了慘痛的三年零八個月,訪員訪問了多位過來人,由他們憶述不同層面的戰時生活,包括歸鄉家庭、抗戰青年、勞軍戲班、家庭漂泊流散生活等等。

日佔時期日軍所發證件。(作者翻攝)
日佔時期日軍所發證件。(作者翻攝)

移民的口述歷史

香港是一個移民城市,戰前和戰後都有大批內地移民來港安家立業,伴隨而來的是上海企業家和專業人士,不同省籍的移民各自形成不同的同鄉行會和社區,透過訪談把一段段歷史記下來,成為珍貴記錄。「香港口述歷史檔案」計劃特別進行「灣仔口述史」訪問,主持人認為:由英國殖民者踏足香港開始,灣仔便開始了百多年的都市化歷程,認識灣仔即同時認識香港。受訪者包括家庭主婦、居民、街坊會主席等等。

日佔時期白米配給站。(作者翻攝)
日佔時期白米配給站。(作者翻攝)

香港中央圖書館亦設立「香港口述歷史特藏」的專題網站,名為「香港囗述歷史資源」,市民可透過網站參閱各種有關香港歷史、社會生活、文化、教育、政治等範疇的口述歷史資料。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鄭明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