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城記:滬星爭奪市場 港價值受考驗

我有很多海外朋友都跟我說,只要香港仍然堅持入口隔離檢疫和有封城風險,他們都不會考慮返回香港定居,或到香港做生意。當大家愈習慣了Plan B的時候,重返Plan A的代價便會愈高。

執筆時,身處新加坡。已經有兩年多沒有重訪獅城,和朋友敘舊,他們都說物價和房租最近都升了不少,尤其是金融行業吸引了很多海外僱員,高消費品和貴重物業非常搶手。我在新加坡有一小公寓,最近續租,租金也升了不少。根據《經濟學人》報道,去年新加坡的金融行業增長率是7.2%,是整體經濟增長率的4倍。 在芸芸金融業範疇中,新加坡一直手執全球外匯交易的牛耳,近年獅城努力發展財富管理,提出很多優厚條件吸引基金經理和富豪客戶。

中概股回歸  有望挽救港地位?

近日中外傳媒經常提出:「誰會是下一個香港?」7月2日的《經濟學人》將香港、上海和新加坡作比較,結論是內地與香港經濟關係日益密切,防疫措施對外資影響甚大,新加坡是得益者。另一方面,香港在資本市場仍然佔有優勢。文章裏頭沒有提到香港的一個重要角色,就是這塊中國土地仍然是中國套取外匯的最佳渠道。

一直以來,IPO被視作金融業盛衰的寒暑表。今年首半年,上海證券交易所的IPO融資金額是全球交易所之冠,總融資額是328億美元,相等於全球的34%。反觀,香港的名次已經跌到全球第九。很多人將香港股市的希望放在中概股回歸。

9月份的《福布斯》有文章評論香港交易所,提及有機會在美國退市的中概股總市值達1.3萬億美元。當然即使退市成事,也並不代表所有這些公司會選擇在香港上市。今年4月,受美國政府禁投影響的中海油(0883)ADR去年在美國退市,今年4月便選擇在上海上市,集資44億美元,是今年的集資王。

港若堅持隔離檢疫 難吸外資

早前中美簽署監管審計協議,有評論說這是利好消息,平息了雙方多年的爭拗。我倒覺得這事無改中美對峙的局面,中概股退市的速度,也許會拖慢,但仍會繼續。從大局看,審計協議只是枝節,如果華盛頓不想美國股民和基金投資中國股票,它仍然有很多手段。香港受惠於中概股遷冊,是基於美國仍然容許他的國民投資中國。目下的情况尚未更差,往後如何,有待觀察。

香港目前面對的困境,既有外患,亦有內憂。外患者首推中美角力,香港淪為雙方的「沙包」。《福布斯》評港交所說:「港交所的困境是命運操在北京和華盛頓而不是在自己的手中。」這亦是香港這個超級聯繫人的寫照。內憂之最,則是特區政府猶抱琵琶半遮臉的防疫措施。我們應該借鑑上海的封城,將很多外資都嚇跑了。我有很多海外朋友都跟我說,只要香港仍然堅持入口隔離檢疫和有封城風險,他們都不會考慮返回香港定居,或到香港做生意。當大家愈習慣了Plan B的時候,重返Plan A的代價便會愈高。

1997回歸前《財富》雜誌曾經用「香港已死」作封面主題,過去25 年,大部分時間都是一地眼鏡碎。長遠看,世界上所有物質的東西都會灰飛煙滅,但今天,我們如何證明《財富》是錯的,比過往任何一段時間都更考功夫。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張宗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