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曾任香港歷史博物館總館長,現為中大歷史系客席教授、名譽高級研究員的丁新豹博士,7月22日在香港書展講座上主講「我的習史之旅」,分享他學習歷史的種種經歷,以下為主要內容:
丁新豹教授指出,他在擔任館長期間,甚少參與行政工作,交給總經理做,而自己參與到轄下每一個展覽的籌辦,從中學到很多。可以說,在藝術館及博物館工作的28年裏,學到的東西比在正規的碩士博士課程多一億倍。而且在藝術館及博物館學習的好處是範圍闊,丁新豹教授的研究並不深入,跟大學的教授、研究員沒法比,因為他們從事的研究可能相當單一化,就這方面會學得很深,而丁新豹教授自己則在參與到轄下每一個不同範圍歷史展覽的工作中,用自己的方法學習。
退休16年,丁新豹教授指做了很多事,一方面是寫書,另一方面是帶隊文化遊,一是帶校友,例如帶新亞書院的校友,二是帶年青人,按照那一年的特色,例如五四運動100周年、洋務運動120周年,帶年青人去不同地方考察,而丁新豹教授自己亦樂在其中。
何時愛上考察墳場?
在場人士問及丁新豹教授何時開始愛上探訪墳場考察墓碑,墓地有什麼吸引他?丁新豹教授回應指,考察墳場一定要認識墓碑裏的人,這就能有如看到老朋友一樣,特別有一些人是你想不到原來安葬在這個墳場,如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薄扶林道墳場,聽香樓主區建公及中華汽車有限公司創辦人顏成坤就安葬於此,所以考察墓碑不時會帶來驚喜。
而丁新豹教授是因為研究辛亥革命時,才發現原來孫中山好幾個老友記和老師,亦安葬於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薄扶林道墳場,才發現原來薄扶林是一個很奇怪的地方,華人基督教墳場是香港華人的第一個永久墳場,為什麼是基督教墳場?就會聯想起英國人信奉基督教,而當時華人如信了教,就不能回鄉,因為基督教不允許偶像崇拜,而信教華人因此不能拜祭祖先,所以會被鄉人趕走。所以當時政府就審批這塊地給信教華人安葬。
華人基督教墳場安葬的先人都是基督徒,而當中亦有很多人是支持革命的,都是孫中山的嫡系,如20世紀初的香港建造商林護,他是中華民國第3任國民政府主席林森的弟子,而孫中山長子孫科亦有為他題字。裏面亦有一些汪精衛的題字,而汪精衛在內地是被抹去的歷史。
在墳場考察有時會帶來迷團,激起好奇心,丁新豹教授指華人基督教墳場看守曾與他分享一個發現,看守在墳場發現一位已婚女士的墳碑旁有初期香港首家股票交易所香港股票經紀會之主要發起人,並曾出任立法局和行政局非官守議員的遮打爵士的相片,不禁惹人疑惑,猜測這位女士有什麼身份?為什麼會將遮打爵士的相片放在她的墳碑旁?因為按常理不會有華人將一個西人或外人的照片放在墳碑旁。由此種種引發好奇,使丁新豹教授愛上探訪墳場考察墓碑。
「忠骨有幸埋香江」
被問及丁新豹教授最愛的著作,丁新豹教授表示沒有最愛,因為本本都愛。而當中花費心力較多是《善與人同:與香港同步成長的東華三院》,因為各類歷史資料浩如煙海,戰前史料還好,戰後史料實在太多,千頭萬緒下令他要花很大功夫捉摸寫作脈絡。
而寫書時,又因史料記載的事績生出興趣,例如孫中山曾向東華三院捐款、中國近代革命家、理論家,亦是孫中山的文膽的朱執信原來遺體被送往東華義莊,這才發現原來很多近代的中華名人,例如中華民國首任國務總理唐紹儀、北京大學前校長蔡元培,都安葬於東華義莊。所以這對東華義莊來說是十分光榮。墳場或義莊十分適合去考察歷史。
談及丁新豹教授其中一本著作《香江有幸埋忠骨: 長眠香港與辛亥革命有關的人物 》,名字由來是岳墳前的對聯「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在辛亥革命100周年時,丁教授曾帶文化團回到內地尋找革命先烈的墓,才發現因為文化大革命,這些墓都無一幸免,雖然現在這些墓都經過一翻整理,但裏面早已空無一物,令丁新豹教授有感而發,由「香江有幸埋忠骨」,變成「忠骨有幸埋香江」。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