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月3日主持新一屆政府領導層的第一次內部會議後,特首李家超在他的網絡社交平台重申,他與其團隊將團結務實地「以行動爭取信心,以結果收窄分歧,以成績凝聚互信」,期望「把香港建設成為更充滿希望、更宜居、更開放的城市」,及強調「各司局長要獨當一面,獨立、高效處理自己政策範疇內的事,並且擔負起責任」。李家超在選舉期間及選舉政綱中,提出他的施政將「以結果為目標」,引入西方和內地的公共行政「績效管理」,為治理香港開「新篇」。
但從特首在網上帖文所標示的施政理念,即「以行動爭取信心,以結果收窄分歧,以成績凝聚互信」觀之,看來這與「績效管理」的理念有所落差。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有需要在此起步階段,提出建議和探討。
設定目標爭取認同 是績效管理起點
舉例而言,行動或政府的施政,首要爭取的應是達成政府和市民原先所訂下的目標,爭取市民信心反為次要;又或者,應被視為當政府的施政達成目標後,取得市民信心是自然而然的成果。
換言之,要關注的是政府的行動和施政,對達成目標究竟接近了多少;行動本身不是目的。至於其餘兩項,即「結果」和「成績」,是否屬同一類,無需要分開處理?
基於以上分析,或可考慮調整為:「以目標收窄分歧,以行動爭取結果,以成績凝聚互信」。事實上,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KPI,關鍵績效指標)或「績效管理」被應用於公共行政,不是空穴來風,其時代背景是源於現代社會的價值觀、利益、訴求日益多元,加上財政資源有限和對衡工量值的重視。任何政府都無法滿足所有市民要求,故此設定目標、爭取認同,是為凝聚社會共識、收窄分歧,是公共行政績效管理的起步點。
筆者早前在題為〈社會契約──公共行政「績效管理」的核心理念〉一文中,對此作過闡述,當中強調,目標設定是政府與市民之間的社會契約(social contracting)訂立過程,是政府公共行政績效管理循環(policy cycle)的起步,相關工作必須面向市民大眾而非僅是立法機構,以及放開胸懷容納不同意見。
當包括「總體目標」、「子目標群」和「階段性目標」在內的施政目標制訂之後,才是工作計劃的制訂,當中包括預計資源的投入、主體負責方和目標達成程度的衡量標準。其後續還包括如何在各個時間框內,爭取達成階段目標的執行工作。值得進一步闡釋的是,在制訂例如縮短公屋申請者輪候年數的「總體目標」的同時,也可考慮加入例如縮短目前超過15年的單身非長者輪候公屋年數的「子目標」,相信這可以使公屋目標更為立體和更貼近民情。
特首的帖文進一步提到,期望上述政府舉措把香港建設成「更充滿希望、更宜居、更開放的城市」。對於這些願景和施政綱領,市民絕大部分都認同,但相信特首和市民更期待的是,新一屆政府能盡快就各範疇提出更細緻、具體和可衡量的KPI,以及行動方略。事實上特首在競選政綱曾表示,新政府上任後百日內,會為工作訂下目標和指標。
借鏡新加坡KPI
同樣,特首早前出席立法會行政長官答問會時,稱成立4個工作小組,針對跨代貧窮、土地和房屋供應、環境清潔範疇。對於這些工作小組,市民和相關社區團體最關注的仍是其具體目標和績效標準,以及其與總體目標的關聯,再其次才是小組的工作重點。而事實上,市民難於參與工作小組的日常工作,因此政府更應重視在具體目標和績效指標制訂方面與民立約,這同樣是「績效管理」理念。
由於新加坡是在這方面的先行者之一,加上與香港社會經濟條件接近,這裏列出新加坡就建設「更充滿希望、更宜居、更開放」城市的若干定期監測指標,供參考。這包括:(1)年滿55歲新加坡人當中,已在財務上做好退休準備的比率(按擁有或非擁有物業及其中央公積金數額計算);(2)全職勞動居民的工資增幅,當中收入最低20%的勞動居民工資增幅;(3)新加坡人對當地公共環境、傳統街市和熟食中心清潔情况的年度民意調查;(4)對政府信心的年度民意調查;(5)專業人士、經理、行政人員、技術人員佔新加坡本地就業人數比例;(6)新加坡歷年空氣污染指數屬良好或適中水平的日數等。其他指標,詳見新加坡每兩年公布一次的《公共部門績效檢討報告》(Singapore Public Sector Outcomes Review),不贅。
「先摘取樹上低處的生果」
誠然,要切實解決或改善例如劏房和公屋輪候時間等問題,非一朝一夕。為初步建立市民信心,新一屆特區政府不妨先着眼於若干可較輕易實現的目標,也就是英諺中所謂”pick the low-hanging fruit”(先摘取樹上低處的生果),具體建議是盡快為2500多名露宿者和無家者,提供足夠臨時居所,改善他們的生活環境和市容。過程中,政府也可將其視作「績效管理」的演練。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出席香港回歸25周年慶典時,提出的「4點希望」中,居首3位的是「提高治理水平」、「不斷增強發展動能」、「排解民生憂難」。中外經驗展示了「績效管理」可有效提升政府治理水平,但能否發揮成效,非流於政治口號,歸根到柢,端視能否掌握其基礎理念。
最後,值得順帶一提,在政府年前成立的公務員學院中,可考慮加入或增加相關培訓課程。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