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超特首特別關注香港的房屋問題。上兩周筆者提出了一些可行方案建議。本周續談不可行、不應行的措施。
租置計劃帶來的反效果
政策專家不時會指出,出發點好的政策往往會帶來意外的反效果。1998年3月筆者在《南華早報》發表了一篇文章,大力批評1997年12月推出的「租者置其屋」計劃。我指出,租者置其屋計劃會帶來連年的樓市下瀉,損害特區政府的財政,造成嚴重的財赤。
我當時的預言不幸言中。樓市一直下跌,直至2002年底孫明揚取消了租置計劃及沙士疫情受控後,翌年夏季正式復甦。更值得注意的是,打從1998至2004的財政年度,除了2005年外,都是連年赤字。相反,儘管有專家指香港或有結構性赤字,自2005至2018財政年度香港竟隨樓市復甦出現連年盈餘。
租置計劃對香港帶來多個嚴重的意外反效果。首先,由於公屋售價僅7萬多至30餘萬,馬上使以百萬元計的居屋售價顯得離譜地貴。香港出現史無前例的撻訂潮。居屋賣不出,倚靠居屋業主承接的私樓失去大批買家,這些私樓業主原擬換樓的結果換不成。二手樓市交投大瀉,打擊了多個相關的行業,最後造成通縮和嚴重的經濟衰退。政府財政急遽下滑。
另一個嚴重的意外反效果是租置計劃大大增加了公屋的吸引力。原來除了省下可觀的租金,申請公屋還可致富!事實上租置計劃的確帶挈不少公屋戶,賺取以百萬港元計的第一桶金。但這其實是非常不公義的操作。帶挈這些公屋戶致富的買家多是不合申請公屋資格的納稅人。他們納稅供養公屋戶住公屋,最後有人遭銀行以銀主盤收樓;又有人以高價買得公屋,讓原來的公屋租戶買私樓。此外,流失了的公屋單位無法惠及基層。屋邨有租置單位也造成管理上的問題。
公屋着數多 阻礙人上樓
今天租置計劃已不再推出,但公屋居民身份有價,他們可以以綠表資格優先買居屋,也可以免補地價買二手居屋,還享有申請購買定價更吸引的綠置居的權利。此等着數推動公屋的需求,使確有改善居住環境需要的申請人輪候更久。
公屋的面積標準原為每人75平方呎,但由於戶內人口下跌今天人均面積已升至145平方呎,比不少花巨資買納米樓的私樓業主尤佳。如果地點吸引、甚至享美景,公屋戶有經濟能力遷出都不會願意遷出。如果公屋首要任務是解困,戶內人口下跌就理應遷往較小的單位。經常把單位丟空的人士應交出單位。
港大學者阮穎嫻建議應按丟空期向租戶收回市價租金。她又發現一個個案,戶主隱瞞1500萬港元的資產,卻只被罰2000大元。原來的10天刑期又獲緩刑。如此罰則毫無阻嚇力,實在奇怪。
特別印花稅 同時阻供需
香港自2010年11月開始徵收特別印花稅(SSD)。本來特別印花稅是因應特殊情形的特殊措施。但措施迄今已近12年,仍毫無跡象會取消。奇怪的是措施實行以來,本來預期的效果不但沒有出現,而種種惡果卻浮現了,卻未見一份官方認真評價SSD的檢討文件。
SSD原意是需求管理,既然無法短時間大幅增加供應應付龐大需求,政府推SSD去減少需求,聽來像挺合理。然而,雖然SSD成功遏止了投機性的需求,它也同時遏止了投機性的供應和二手樓的供應。一般的業主,面對SSD,會傾向不換樓,以免被縛3年(SSD自2012年10月底由買後2年免交改為買後3年免交)。二手供應少了,宜首次上車的小型樓盤價格狂飇。在細樓呎價急升下,發展商建樓愈來愈細,這些都有數據可考。
筆者反對SSD、反對公屋放任「租而不住」和「買而不住」、反對縱容人數下跌了的公屋租戶人數減卻續住大單位、反對租置計劃,也反對靚地建公屋居屋,因為這些政策加劇了香港的房屋問題。
原刊於「港人講地」,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