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周二舉行開幕禮,同日,敦煌研究院黨委書記、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趙聲良博士6月22日接受傳媒訪問,在訪問中與香港天籟敦煌樂團創辦人紀文鳳一同對敦煌文化進行深入剖析。
敦煌與香港的「前世今生」
敦煌位於古代中國通往西域、中亞和歐洲的交通要道,是古代「絲綢之路」的重鎮,如此重要的地理位置使它赫然成為古代的宗教、文化和知識的交匯處。其中敦煌莫高窟作為世界文化遺產,以洞窟與石窟寺的彩塑及壁畫聞名於世,徐徐展示了延續千年的佛教藝術。
因此,紀文鳳在訪問中分享創辦香港天籟敦煌樂團的過程的同時,指出敦煌與香港的關係像是前世與今生,兩者都是國際化的都市,亦是多民族文化匯聚的地方。香港應該從敦煌在1000餘年裏崛起、輝煌、沒落的歷史中學到教訓,意識到只有每個人都擁有作為文化保護者的力量,才能讓一個地方的文化被保存下來。
不畏艱苦 投身敦煌藝術研究
趙聲良博士在訪問中亦提及1984年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畢業後,不顧父母的反對,隻身前往敦煌工作的經歷。並表示雖然當時敦煌的條件艱苦,經常停電,最開始兩個月甚至因為水土不服,連喝水都會拉肚子,但親眼看到敦煌莫高窟後的震撼與宏偉,激發了他對敦煌更深的熱愛,並逐漸投身於從美術史的角度研究敦煌藝術的工作中。
他曾留學日本,獲成城大學文學碩士、博士學位,亦曾先後受聘為東京藝術大學美術學部客座研究員、台南藝術大學客座教授、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客座研究員、浙江大學人文高等研究院駐訪學者,在學術方面有很深的造詣,先後擔任東華大學、北京師範大學、華東師範大學、深圳大學等校兼職教授。
趙聲良博士既是敦煌研究院黨委書記,亦是美術史研究者,特別是對敦煌壁畫中的山水畫、故事畫、飛天藝術以及敦煌寫本書法藝術做過專門研究。他從美術史的角度研究敦煌藝術及相關佛教藝術,以美術樣式、風格的分析為主,注重實地調查,以及中外藝術的比較研究。
在趙博士的主持下,敦煌研究院已經完成了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教育部重點科研基地重大項目多項。他也在國內外學術期刊發表論文100餘篇,出版個人著作10餘部,合作完成著作10餘部。
由趙聲良博士主編、最新出版的《敦煌歲時節令》一書,作為國家新聞出版署「2019年度數字出版精品遴選推薦計畫」項目之一,入選2022年5月「中國好書」。該書在堅持敦煌文化價值傳播的普適性的基礎上,將莫高窟壁畫與文獻進行深入結合,使讀者在加深對敦煌文化的了解的同時,獲得沉浸式的體驗機會。
文化基礎決定文化創新
訪問中,趙聲良博士很推崇已故的敦煌研究院的名譽院長常書鴻先生,說他在1943年來到敦煌,在嚴酷的環境和匱乏的物質條件下,建立敦煌藝術研究所(敦煌研究院前身),並出任研究所的首任所長。常書鴻先生的名言「若有來生,我還是要守護敦煌」正是許多「莫高人」的寫照;莫高窟外對面的山坡,正是常書鴻和另一位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段文傑等多位「莫高人」埋骨的地方。他們不僅生前守護着敦煌,百年以後,仍然對祖國的文化遺產、世界的文化遺產不離不棄,體現了崇高的「莫高精神」。
趙聲良博士指出,雄厚的文化基礎是實現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重要前提。中華傳統文化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使其能以包容開放的胸懷吸收外來文化,並堅守自身文化的立足點,從而促進中華文化的不斷創新,為這個時代創作更有時代精神的藝術。
趙博士以敦煌一千多年的藝術發展史為例,闡釋了敦煌文化突出的原因。敦煌處於中國的最西端,有接受眾多外來文化機會。自漢朝以後,漢文化強大的支撐給予了敦煌深厚的文化基礎。強大的文化根基以及悠久的傳統,使敦煌在與外來文化的不斷碰撞中,可以做到活用創新,在每個朝代的石窟藝術中都表現出不同的特色。
敦煌和故宮優勢互補
談及敦煌和故宮的關係,趙聲良博士表示,敦煌承載的是從4世紀到14世紀的歷史,而故宮則是在14世紀以後建造並持續發展,因此敦煌和故宮作為世界文化遺產,一起體現了中華文化千百年發展的歷程。
此外,趙博士提到敦煌代表著大眾文化,而故宮代表的則是皇家文化,兩者在中華文化傳承的方面正處於互補的地位。而此次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的成立將以故宮和敦煌為代表的中華優秀文化帶到香港,在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之際,讓更多香港市民從中了解中華傳統文化,並感受中華民族雄厚的文化底蘊。
三館交流 邁向廣闊未來
關於敦煌研究院、故宮博物院、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未來可能的合作,趙聲良博士提到,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作為一個萬眾矚目的新文化地標,未來發展前景廣闊。敦煌研究院在文物保護、文物研究以及展覽方面對外交流眾多,以前敦煌研究院與北京故宮博物院合作舉辦過的展覽,也可以在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展出,未來三館在人員交流、學術研究以及展覽合辦方面的交流必不可少。
此外,趙博士還透露,8月即將在香港文化博物館舉辦的敦煌展覽相比於從前,實際文物的數量及種類明顯增多,並且展覽將透過媒體展示的手段,用新科技展現近年的研究成果,是一次更加綜合的對敦煌文化的展示。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