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大校長張仁良教授對教大的未來發展充滿信心和期盼,他接受灼見名家社長文灼非專訪時表示,教大未來除了會繼續為本港提供優質師資,亦會致力配合大灣區的發展,建立人才庫。以下是專訪的內容摘要。
大學正名 師道傳承
文灼非社長(以下簡稱文):很高興可以專訪張仁良校長。請校長簡述教大正名後的轉變及主要發展方向。
張仁良校長(以下簡稱張):我們於2016年由香港教育學院正名為香港教育大學(教大),秉承過百年師訓傳統,歷史悠久。教大是香港最大的教師培訓機構,尤其在基礎教育方面,我們在幼稚園和小學的市場佔有率最大,約有80%的教師是教大畢業生,中學的市場則佔有率約30%,主要是任教語文、體育、音樂和藝術等科目的初中老師。
至於未來發展,作為香港唯一一所專注培育教師的高等學府,我們希望繼續培育才德兼備的學生和具創新思維的教師,為大灣區提供優質師資,助整個大灣區建立人才庫盡一分力。
教育排名 國際肯定
文:請分享一下教大近年在排名方面的突出表現。
張:教大已連續 8 年於QS(Quacquarelli Symonds)世界大學學科教育領域,名列亞洲三甲、全球前二十。作為大學校長,我深明排名當然不能代表一切,但對一所年輕大學來說,取得較高排名有助吸引優秀學者和學生。在評估大學的實力及表現方面,重要指標均離不開學與教、研究產出及知識轉移的成果、多元化及國際化,以及培育人才等。我對教大於過去幾年的進步,感到十分光榮,此等成就實有賴各位同事的努力。
研究卓越 屢獲殊榮
文:大學的研究表現,往往是排名其中一個重要元素。請校長簡述教大在研究方面的成就。
張: 教育研究當然是教大的本位。近年,我們在其他學科也漸見成就。過去兩年,美國史丹福大學公布全球排名首2%科學家名單,教大共有34名學者上榜。該名單由史丹福大學的研究團隊,依據學術文獻引用次數等指標,評估各領域的學者在其學術生涯及年內的研究成果,列出全球首10萬位頂尖科學家,涵蓋22個學術領域和176個細項分類,代表他們的學術著作獲廣泛引用,肯定他們在知識創造及應用的成就,亦足證本校的研究實力。
除了研究排名,我更欣喜的是,由2018年開始,教大學者的創新項目在多個科研領域與國際發明及創新展中屢獲殊榮,奪得超過70個獎項,成績令人鼓舞。
文:相比昔日應考高級程度會考的學生,現時的文憑試考生提早了一年進入大學,修讀教育學士學位課程。教大如何處理學生年齡較小的情況?
張:在培育教師方面,我們設定了5年制教育學士課程,相較普通的學士學位課程多一年。另外,我們亦設有師徒計劃,在大學二年級的時候,我們會為學生配對一位資深的校長或老師作為導師,與他們分享經驗。在學生放假期間,我們鼓勵他們到學校探望導師,希望有助學生熟習學校環境,了解教師的工作並不容易,並需要視教師為終身事業,用心去做。在培育準教師方面,我們注重學生的正面人生觀、工作態度、溝通和團隊精神。
超越教育 培育創新人才
文:我知道,教大不但培育教師,亦重視相關多元學科的發展。近年,教大開辦了多個非教育學士課程。未來相關發展重點如何?學生的出路如何?
張:未來幾年,我們將會開展一些更新穎的課程,例如EdTech(教育科技)和AI(人工智能),希望可以訓練有志從事創新科技的年青人投身教育科技領域。在其他課程方面,我們將會加強運動和教練培訓課程,而過去教大亦取錄了過百名精英運動員入讀,他們可以一邊讀書,一邊參加訓練和比賽。在東京奧運,我們的學生和校友就取得3面銅牌。我認為這個課程安排對其他教大學生也帶來裨益,透過與精英運動員接觸,他們可以學習到運動員的堅毅和不屈不撓精神。來年,我們將陸續開展其他新課程,為同學提供更多選擇。
認識國家可加強競爭力
文:在當今人才競爭的年代,教大學生畢業後在香港大環境下的競爭力如何?
張:香港未來的競爭力取決於下一代是否具備競爭力,年青人的競爭力有賴教育,他們需要擁有扎實的知識基礎和國際視野,而身處香港,對國家的認識亦相當重要。
我們的大學生畢業後需要與其他地方的大學生競爭,例如內地的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西方國家的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哈佛大學等,我們的年青人身處香港這個中西文化的交叉點,國際視野和對國家的認識,將會是他們的競爭力所在。試想想如有跨國公司計劃聘請員工去開拓國內的市場,或是國家或中央企業來港經營業務,若然香港學生從未踏足內地,或對內地情況不了解,他們的競爭機會便會隨之而削弱。因此,我認為年青人需要認識國家,裝備自己,盡量抓緊機會。
夥拍學界 推創意思維
文:教大如何通過不同的計劃,推動創新?
張:近年,我們致力支援學界推動創新。例如大約5年前,香港賽馬會開展「CoolThink運算思維教育計劃」,由教大、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及香港城市大學聯合策動,推動香港的高小學生建立和發揮他們的創意思維,教導他們編寫程式(coding education),這個計劃現已進入第二階段。而每年我們都會舉辦比賽,邀請學生組隊,善用科技,研發創新項目,為難題提供解決方法。我曾擔任兩年評審,學生們的無窮創意和創新項目,教我印象深刻。因此,我認為只要向小朋友提供空間和機會,他們定能發揮所長。推動創新教育,不能只顧投放資源予大學科研,而應讓小朋友從小開始體驗及認識。
動漫教材 愉快學習
文:疫情肆虐兩年,學校已有一段時間進行網上授課,對老師考驗甚大。要順利推動電子教學,從來都不是易事。教大對推動香港教育改革方面可以發揮很大作用,校長對此有何看法?
張:大約4年前、即在疫情爆發前,我們推出了「看動畫.學歷史 」項目,當時的想法是將中國重要歷史人物,如孔子、屈原和孫中山等,製作成每集大約5至6分鐘的動畫。在第一階段,我們製作了10集動畫,邀請廣播劇團隊參與配音製作,並提供詳細教案及工作紙,上載至網站,供全港小學師生及家長免費使用。這系列短片在三幾年間,已累積逾700萬點擊。有老師告訴我,現時大部分香港小學,均採用為教材,亦有朋友告訴我,加拿大的華文小學都以此來教授中國文化。即使不是以面授形式教學,如果教材饒富趣味,學生便會自主學習。此外,我們還推出「與文同樂」項目,用動漫教導學生學習中文字,亦製作了一系列動漫,教導小朋友學習乘數表。這些項目均可到教大網站瀏覽下載。我們希望可以通過這種方式,令學生在沒有面授課堂的情況下,亦不會停止學習 。
文:提到「看動畫.學歷史」,灼見名家去年舉辦腹有詩書──全港小學校際中國語文常識問答比賽,也使用教大的動漫出題。當時,同學都十分雀躍,投入參與,故這個項目在課堂外,也有很多人受惠。
為大灣區培育優質老師
文:今年是香港回歸25周年,校長認為教大在香港未來的發展,以及在大灣區高等教育方面扮演甚麼角色?
張:事實上,教大已有一些項目衝出香港。例如在2018年,我們獲世界銀行委任為顧問,協助提升越南的老師培訓課程;之後又幫助柬埔寨5間主要大學提升師資課程和培訓。教大除了支援香港學界外,亦在部分「一帶一路」國家發揮影響力,協助提升教師的素質和師培課程。在大灣區,我希望教大將來可肩負更重要的角色,為大灣區提供優質教師和建立人才庫盡一分力。
文:香港教育國際化,成功吸引不少內地學生求學和進修碩士、博士課程。教大在這方面扮演甚麼角色?
張:每年,我們大約有12%至14%學生來自內地。而我們亦在內地舉辦課程,例如過去幾年我們在上海開辦碩士課程,為不少上海著名的中、小學,培訓校長和資深老師;近兩年,這個碩士課程更延伸至深圳。未來,我們亦會朝着這個方向發展,希望可以繼續為內地的師資培訓盡一分力。
文:很感激張校長與我們分享教大的新發展,無論是在創新方面,還是在招生和國際排名方面,教大都有突出的表現,希望在不久的將來,教大會有更多方面的發展,吸引更多國際人才來港任教和求學。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