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的6月28日,是我們鄭家的大日子,早一天,我和愛妻乘火車從倫敦抵達劍橋大學我兒思華的大學宿舍,等候明天思華的畢業典禮。心情實在太興奮,一夜難眠。一大清早吃過早餐,愛妻替兒子整理好畢業袍衣領後,一家三口便到大學指定的廣場集合,廣場很快站滿參加畢業禮的學生,學生、親友們互相道賀。
這一天,劍橋的陽光特別燦爛,映照在這群年輕人臉上,特別好看,在前面等着他們的,可能是錦繡前程、是金光大道。沒多久,廣場人群由教授帶領到附近的議事廳出席典禮。畢業禮開始,大會主持人逐一宣讀畢業生名字,畢業生按次序走到院長面前跪下,雙手合十,然後從院長手上接過畢業證書。此刻,愛妻眼淚奪眶而出,我也眼濕濕。兒子英國求學之路,值得再三追記。
現代版的慈母手中線
1994年,兒子在香港皇仁書院讀完中二便到倫敦南部Dulwich College寄宿讀中三。我們只得他「一粒仔」,萬般不捨他離開身邊,但兒子選擇了一定要往英國升學這條路,不捨得也要讓他走。送兒子到英國升學的經歷,深深烙在記憶裏。
其中一件雖是小事但刻骨銘心:兒子讀寄宿學校,每天都由員工把宿生衣物集中一起機洗,為了避免小孩撈亂衣服穿,宿舍規定每件衣服都要縫上寫有姓氏的小布條,我們抵埗後才知悉這個規定,妻子唯有通宵趕工把所有從香港帶去的衣服、長短襪、被單、毛巾一針一針縫上布條,這不就是1200多年前孟郊《遊子吟》:「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的現代版麼?
離開香港是對的
送兒入學後打道回香港,起初半年,母子相隔萬里最是牽腸掛肚,隔幾天妻便打IDD到宿舍找愛兒噓寒問暖,當年IDD長途電話費每分鐘10元,每次通話要適可而止,只能聊解母子相思之苦。第一次收到學校寄來兒子的學業成績表,所有科目不是distinction就是excellence,證明兒子已進入狀態,我們心頭的大石可以放下了。
以後幾年兒子都是名列前茅,中學會考拿了10多個A,成為眾多狀元之一,最後以A level優異成績考上劍橋大學,畢業後留在倫敦工作,2012年和劍橋學妺(也是香港去的)結婚,幸福愉快。他們很享受彼邦生活,假期愛到英國各處遠足長跑。我對兒子說:「事實證明你當年選擇離開香港是對的,你們既然習慣了英國生活方式,就不要回來了。」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