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教育學(Pedagogy)的討論有很多,《明報》每天都有「教育心語」的專欄,由不同的教育學者執筆;《信報》則是每周都有由程介明執筆的「教育評論」。本文將主要討論成人教育學(Andragogy),尤其是由麥澤羅(Jack Mezirow)在70年代提出的「轉式學習理論」(Transformative Learning Theory)。
改變自己的慣性思維
根據麥澤羅的經驗,學習有3種,包括知識性學習(Knowledge),例如學外語;另外是技巧性學習(Skill),例如學打籃球。這兩種學習方式在中小學及大學都很常見,學生的知識是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學生打籃球的技巧,是練習愈多技巧愈好。而成人多了一種學習方式,稱為轉化式學習(Transformative Learning)。
這種學習方法是透過修改我們腦海中有缺陷的參考框架(Frame of Reference)或稱為慣性思維(Habits of Mind),從而令到學員對外來的觀點更包容,自己的批判力更強,觀點更合理。這些參考框架是由一堆信念建構出來的,負責為外來的刺激或事物賦予意義:是對或錯、善或惡、美或醜、有益或有害等。
但這堆信念並不是真理,這些信念、觀點或價值觀都是從小被家中的長輩及學校的老師所灌輸的,沒有經過嚴謹的批判性分析,它可能是盲點、茫點(或稱為無知)、過時的觀點,或是錯誤的觀點等,它們只是假設,小孩因為沒批判力就接收了。
轉化式學習的10個階段
這種轉化式學習方法,成人較適合。首先,成人的批判能力較強。另外,成人有很多經歷,吸收了不少他者的觀點,當中多是好的,但也會有壞的觀點,所以要清洗慣性思維中盲點、無知、錯誤的觀點、過時的價值觀等壞觀點。麥澤羅的轉化式學習分為10個階段的學習過程,這10個階段可分為5個類別以方便記憶:
一、令人迷失的事件(Disorienting Event)
1.經歷令人迷惑的困境
二、自我審查(Self-Examination)
2.正在接受自我檢視
3.對內化假設進行批判性評估,並感受到與傳統期望的疏離感
三、探索問題所在(Exploring Options)
4.將不滿與他人類似的經歷聯繫起來──認識到問題是共同的
5.探索新的行動方式
6.規劃行動方案需要獲取的知識及技巧
四、試驗新方案的可行性(Validating by Experiment)
7.規劃行動方案
8.在新角色中建立能力與自信
9.嘗試新角色並評估它們
五、演化為新常態(Evolving to New Normal)
10.以新的視角重新融入社會
深刻轉變的觀念
修讀轉化式學習理論的多是博士生,這是一個導致觀點發生深刻轉變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慣性思維變得更加開放、更具滲透性、更具辨別力和更合理,而經過轉化的思維更有可能產生信念和觀點,這些信念和觀點將被證明更真實或更合理以指導行動。最後,曾經轉化成功的學員將繼續嘗試轉化。(克蘭頓,2006年;麥澤羅,2000年)。
成功完成這10個階段後,觀念及價值觀將被深刻轉變,包括人生觀、世界觀和對事物的態度(Attitude)。這是「心意更新」,例如保羅由逼迫信徒變成信徒的轉態(俗話的「轉死性」);而所謂態度,其實是指對事物賦予意義(Meaning-Making),或稱慣性思維,這個框架覆蓋價值觀、信念等,思考的後果是决定對錯、好壞、美醜、喜惡,而態度轉化是指修改作為主體的思維框架(Frame of Reference),這個改動即是承認自我的不足或有問題,所以這個過程不容易,稱為轉化式學習(Transformative Learning)。
「社創教育」之四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