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入心理治療的風險,不但是投入本身有風險,自我的挑戰與修正也構成風險。我在前面討論紀律與忠於真理時,曾經詳細討論過改變一個人的現實觀、世界觀與感情轉移的難處。但為了不斷的擴充自我,開發人際交往的新領域,把愛當作生活的重心,改變就在所難免。
無懼改變與挑戰
心靈的成長歷程中,經常必須與新世界觀同步調整行動。這種跟過去截然不同的行為,可能代表非同小可的個人冒險:一名膽怯的同性戀青年男子首度主動邀女孩子出去;從不肯相信任何人的人,第一次躺在心理分析師的病榻上;一個倚賴心極重的家庭主婦,向專制的丈夫宣稱,不管他同意與否,她已經找到一份工作,她要過自己的生活;55歲的乖兒子告訴母親,以後不要再用兒時那個稚氣可笑的小名叫他;刻薄無情、故作強人狀的男人,第一次在大庭廣眾下流淚。
諸如此類的行動,比士兵打仗帶來更令人擔心害怕的個人風險。士兵有槍抵在背後,想逃也無從逃起。但追求成長的人,卻能輕易遁入過去,恢復以往熟悉而囿限的生活方式。
成功的心理醫生在心理治療的關係中,必須跟病人付出同樣的勇氣與投入。醫師也要冒改變的風險。我曾經打破很多心理治療法則,不是因為我違反自己的訓練或懶惰,而是當時病人的狀況,迫使我必須脫離傳統而安全的治療者角色,甘冒與眾不同和反傳統的風險。
父母需要跟着孩子成長改變
回顧自己每一件成功的案例,都可以看出我面臨抉擇的轉捩點。在這些關頭,治療者承擔痛苦的意願,就是治療的根本要素。當病人領會到這一點,這一步行動也具有療效。治療者經由這種擴充自我,為病人受苦,也跟病人一起受苦的意願,而有所成長、改變。
好家長的角色與好心理醫師的角色極為類似。傾聽子女說話,也涉及自我的擴充,為了因應他們健全的需求,我們必須改變自己。唯有心甘情願承受這樣的痛苦與改變,才能成為孩子真正需要的父母。也因為孩子不斷成長改變,我們必須跟着一起成長改變。
很多父母在子女到達青春期以前都適應得很好,但接下來就做不到了,這是因為他們不再能適當地改變和調整自己的態度。有人把父母為子女所經歷的痛苦與改變,視為自我犧牲或殉難,事實不然,最終父母的收穫可能比子女更大。父母向子女學習,就不愁與時代脫節。這其實是追求有意義的晚年最好的機會,可惜大多數人都白白放過這個機會。
正視命運的安排
俄瑞斯忒斯(Orestes)是阿特柔斯(Atreus)之孫,因為阿特柔斯野心勃勃,企圖證明自己比眾神更偉大,遭眾神懲罰,詛咒他所有的後嗣。這個詛咒使俄瑞斯忒斯的母親克呂泰涅斯特拉(Clytemnestra)謀殺了自己的丈夫,也就是俄瑞斯忒斯的父親阿加曼農(Agamemnon)。這麼一來,詛咒就又降臨到俄瑞斯忒斯頭上。
按照希臘的倫理法則,兒子一定要為父親報仇,但另一方面,弒母同樣為希臘人的法理所不容。俄瑞斯忒斯處於兩難之境,痛苦不已,最後還是殺了自己的母親。眾神於是派復仇女神(the Furies)──3個形狀可怖、只有他看得見、聽得見的人首鳥身怪物,不分日夜包圍着他、恐嚇他,用責罵懲罰他。
承擔責任 感動眾神
俄瑞斯忒斯被復仇女神如影隨形地追趕,只好四處流浪,尋求彌補罪行的方法。經過多年的寂寞反省與自責,他請求眾神取消對阿特柔斯家族的詛咒,他說他相信自己已經為弒母之罪付出了足夠的代價,復仇女神不必再追逐他不放。眾神舉行了一場審判。
阿波羅為俄瑞斯忒斯辯護。阿波羅說,一切都由他安排,是他使俄瑞斯忒斯陷入非弒母不可的困境。就在這時,俄瑞斯忒斯一躍而起,反駁他的辯護者說:「殺死我母親的是我,不是阿波羅!」眾神十分驚訝。因為到這時為止,阿特柔斯家族不曾有過一人肯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他們總把所有的過錯都推卸到眾神頭上。
眾神最後決定赦免俄瑞斯忒斯,不但取消了阿特柔斯家族的詛咒,還把復仇女神變成了仁慈女神(Eumenides),3個充滿愛心的精靈為俄瑞斯忒斯提出忠告,使他好運不斷。
痛苦是智慧的使者
這則神話的意義非常清楚,仁慈女神的希臘原名也有「傳遞神恩者」的意義。只有俄瑞斯忒斯能看見的復仇女神幻影,代表他的症狀,也是心理病患個人的地獄。復仇女神變成仁慈女神,也就是心理疾病變成了好運。這項改變,主要是因為俄瑞斯忒斯願意為自己的心理疾病負責。
在他設法擺脫復仇女神的糾纏時,他並不認為自己所受的懲罰不公正,也不以社會或其他什麼的犧牲品自居。復仇女神乃是阿特柔斯家族詛咒不可避免的結果,也象徵着心理病症是個家族問題,父母或祖父母的罪過由子女來承擔。
但俄瑞斯忒斯並沒有怪自己的家族,雖然這麼做沒有人會說他不對。他也不怪眾神或「命運」,相反的,他願意負起一切責任,盡力彌補。這過程歷時非常久──大多數心理治療也往往如此。但他痊癒了,而當初帶來痛苦的事物也變成了提供智慧的使者。
摘錄自《心靈地圖I:追求愛和成長之路》,本社獲天下文化授權轉載。
!doctype>新書簡介:
書名:《心靈地圖I:追求愛和成長之路》(新版)
作者:史考特·派克(M. Scott Peck, M.D.)
譯者:張定綺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22年3月作者簡介:哈佛大學及凱斯西儲大學醫學博士,曾服務於陸軍醫療部隊、擔任精神科開業醫生。在1984年創辦了「團體激勵文教基金會」(Foundation for Community Encouragement),提供心理專業指導,協助無數的組織建立真誠共識。派克醫生著書、演講不輟,是備受推崇的作家、思想家、精神科醫生,以及深具影響力的精神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