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50年,中國須防止西方關大門

未來的50年,中國跟美國、西方國家之間的矛盾會愈來愈大,這是無法改變的發展趨勢,中國必須努力防止西方對我們關上大門。因為沒有開放,就沒有今天的蛇口;沒有今天的深圳,沒有今天的中國。

編按:本文原為作者於香港大學SPACE企業研究院高管俱樂部(華南)成立儀式上之即興演講,經作者修改和補充後,本社獲授權分兩日刊載,上文提到科技革命浪潮與全球化的關係,以及當前3個全球政經趨勢,包括各國強調自主而非分工、集團間的對立形成,以及平台經濟是新全球化的催化劑。

承接前文:〈戰爭與疫情何以改變全球化格局?〉

趨勢四:軍備競賽重新抬頭

後新冠時代下,各大國之間的軍備競賽有可能重啟,這意味着老百姓享受更加美好生活的條件會受到影響。俄烏戰爭之前,不管美國給德國施加多大的壓力,德國都不願意在國防上增加太多的支出,俄羅斯揮師西進,德國主動將國防開支升到GDP的2%,日本人也蠢蠢欲動。所以,後新冠時代,全球國防開支增加,全球軍事衝突的可能性也會愈來愈大。

俄烏戰爭並沒有如大家事先預料的那樣短期內結束。 俄羅斯的評估錯了,中國的預測錯了,美國的預判也錯了,幾乎沒有多少人猜對!不僅沒有猜對,而且這場戰爭如今看來很有可能成為持久戰,今年內都可能無法結束,這場戰爭已成為代理人的戰爭。歐美將在軍事設備、軍隊訓練等問題上加大對烏克蘭的支援力度,這也為不同集團之間的軍備競賽提供了理由。

在亞太地區,軍備競賽也日益明顯。澳英美的新軍事聯盟無疑會加大這一地區的軍備開支,台灣海峽對岸也以中國大陸的軍事威脅為由大幅度加大對美國的軍購。美國的軍工企業從中獲益匪淺,但軍備競賽加劇對全球經濟的發展,必然會產生負面影響。

澳英美的新軍事聯盟無疑會加大亞太地區的軍備開支,而競賽加劇也必然影響全球經濟發展。(亞新社)
澳英美的新軍事聯盟無疑會加大亞太地區的軍備開支,而競賽加劇也必然影響全球經濟發展。(亞新社)

趨勢五:中美科技脫鈎

另外,中美在科技領域的脫鈎加快。晶片、AI和5G這些技術對國家未來的發展極其重要。美國通過高精尖的技術給烏克蘭提供大量情報,不需要向戰場輸送一兵一卒,與俄羅斯在戰場上見分曉,靠的就是高科技。

這場新冠疫情,也使西方看到了中國如何有效利用AI技術成功地管控社會,這令他們感到恐懼。中美在高科技領域的競爭將會愈來愈激烈,美國想方設法與中國在高科技領域大幅度和大面積地脫鈎。

大家可能會問,為什麼這幾年有很多內地學生湧到香港讀書,尤其是碩士課程。一方面是因為疫情,很多內地學生無法前往歐美國家;另一方面是因為歐美國家加強技術保護,中國學生到歐美國家學習科技相關的專業的難度愈來愈大。

中國駐英國前大使劉曉明在接受BBC的採訪時曾經說過,19世紀英國人來到北京,想叩開大清王朝的大門,要求自由貿易,大清國把大門緊閉,這造成了中國後來的落後。今天,英國人也不願意使用中國的5G技術,英國人是否也想走向衰落?很不幸的是,在當下這個時代,英國人和很多國家一樣,正在建起技術自我保護的壁壘。

高科技領域的競爭,人才是最重要的因素。在中國,如何吸引全球最尖端的科技人才是一條艱難之路。但全球人才自發、自願,甚至千辛萬苦地流向美國。在矽谷,最大的人才庫來自印度和中國,特別是印度人在矽谷如魚得水,除了語言的優勢之外,印度人才在科技、教育、管理領域也同樣有不少優勢,美國現在已經有了一位1/2印度血統的副總統。

美國的AI人才很多來自國外,其中又有相當大的一部分來自中國,這是美國在AI領域的人才和研究上超越中國的原因之一。 以前中美關係比較好,很多美國華裔科學家能自由地來到中國與中國同行一起做研究。 麻省理工學院(MIT)的陳剛教授就曾跟深圳的南方科技大學合作,特朗普的「中國計劃」以他所謂隱瞞與中國的合作關係為由,差一點將他送進了監獄。

所幸的是,他的專案從頭到尾都上報給MIT,美國司法部找不到他的罪證,要跟他達成庭外和解,要他承認自己犯罪以換取自由。他說,我沒有做任何錯事,為什麼要承認?MIT的100多位科學家、教授以及員工都寫聯名信支援他,MIT甚至為他支付律師費。最終,他獲得無罪判決。

但不是所有美國華裔科學家都像他這麼幸運。有的即便沒有進監獄,但是教職沒了;有的甚至科研斷檔兩、三年,以前的研究也毀了。對中國來講,跟美國科學家,特別是美國華裔科學家自由交流,恰恰是促進科技發展的一個重要通道。現在,美國在科技領域對中國的脫鈎政策已經開始影響我們。

美國的AI人才很多來自國外,當中許多來自中國,圖為陳剛教授。(麻省理工學院圖片)
美國的AI人才很多來自國外,當中許多來自中國,圖為陳剛教授。(麻省理工學院圖片)

中國必須努力防止西方關上大門

我以上提到的種種影響,有些大家已經感受到了,有些會是長遠的影響,經過長時間的發酵,會逐漸顯現。如果我們站在歷史長河中看趨勢,50年前尼克遜訪華,至今剛好半個世紀,這半個世紀是中國加速跟全球融合的過程,尤其是加速跟西方國家的融合。

我們當然需要跟發展中國家合作,但是我們要知道,中國最大的貿易國家是美國、歐盟國家、東南亞國家,跟他們合作極其重要。但是,由於俄烏戰爭以及新冠疫情,在後新冠時代,過去50年的合作融合趨勢無疑將被徹底顛覆。

過去的50年,西方希望中國開放;未來的50年,中國必須努力防止西方對我們關上大門。因為沒有開放,就沒有今天的蛇口;沒有今天的深圳,沒有今天的中國。這是我們過去近半個世紀的成功經驗,既然是成功的,那就必須堅守下去。未來的50年,中國跟美國、西方國家之間的矛盾會愈來愈大,這是未來50年無法改變的發展趨勢。

談完未來的五大趨勢,大家最關注的一定是未來幾年全球的經濟環境。這次內地行,幾乎跟每一位校友交流,都能感受到大家的艱難,但也能夠感受到全世界沒有比中國人更勤勞、更努力的了。不管是80後、90後還是00後,校友們的努力就是中國的寫照。

中國人即使不得不暫時躺平,有機會都會燃燒發光。中國人只要給到一丁點兒的機會,就會奮不顧身地抓住它,發展好自己。因此,我對中國經濟的發展依舊保持謹慎樂觀的態度。

2022年,中國進入所謂的「五元年」,也就是GDP增速不再可能保持在6%以上,官方公布的目標是5.5%。「五元年」的發展,第一甚至第二季度,我們面臨疫情困擾,對經濟發展衝擊巨大。各國在後新冠時代由全球化的精準分工,轉變為強調自主發展和自力更生,但在今天的世界,各國依舊離不開「互存」和「互助」。

中國GDP增速不再可能保持在6%以上,2022年中國已進入「五元年」。(Shutterstock)
中國GDP增速不再可能保持在6%以上,2022年中國已進入「五元年」。(Shutterstock)

經濟危機與衝突的機會愈來愈大

深圳「封城」,特別是上海封城,對全球經濟的影響是巨大的,中國的深圳港、上海港的防疫封控可能加速疫情後對全球供應鏈的顛覆性變化,愈來愈多的跨國企業會加快離開中國的步伐。

短期內,全球通貨膨脹肯定加劇,美國通貨膨脹本來已經嚴重,超過了7%,如今已升至8.5%;而俄烏戰爭尚未結束,歐美國家對俄羅斯制裁且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又不願意提高石油產量。在這些因素的影響下,石油價格有可能會上漲。全球供應鏈因中國的封城行動受到衝擊,這肯定引發全球商品價格不斷上升。

美國依舊是全球經濟的引擎,但美國的通貨膨脹和大量印鈔依然令人擔心,這有可能導致美國進入一個滯脹時期。 如果美國經濟萎縮,全球經濟危機將迫在眉睫。我不認為今年會發生全球經濟危機,但是其發生的可能性遠比去年要大。如果發生就一定遠比2009年的危機嚴重,有可能與1973年的那場世界經濟危機一樣,會帶來新的一次大轉變,那次危機也是美國向新自由主義轉變的源頭。

今天,美國跟中國之間的競爭遠比過去100年間任何大國之間的衝突風險大。後新冠時代,美國會加快實施特朗普時期啟動的計劃,將全球供應鏈移出中國,這已經不是會不會的問題,而是有多快的問題。尤其是全球疫情防疫戰略已發生了根本變化,開始與病毒共存,中國仍舊以清零為目標,在這種南轅北轍的戰略下,愈來愈多的跨國公司可能會搬到越南、印度,這是我們需要認真考慮的問題,並且需要找到解決之道。

中美的競爭與美蘇對抗不同,與美日矛盾不同。80年代,美國和日本在制度上、意識形態上和安全問題上利益是一致的,唯一不同的是美國不願看到日本的經濟實力坐大,超過美國。美國跟蘇聯競爭時,制度不一樣,意識形態不一樣,經濟融合也不多,但畢竟在文化上接近一點,俄羅斯跟美國之間還可以說自己都是白人。

而中美之間除了經濟紐帶之外,基本沒有太多共同點。中美是儒家文化和基督教文化之間的衝突,黃種人和白人之間的競爭。如果我們不能在經濟上跟全球融合的話,在中美對抗這一長期趨勢下,中國的風險就會更大。在座的各位朋友都是企業家,我們必須理解,只有在經濟上跟全球融合,不僅要保持、甚至要提升過去40年中國在經濟全球化中與全球的融合度,中國才可能發展得更好。

如果美國經濟萎縮,全球經濟危機將迫在眉睫,而且更會遠比2009年的危機嚴重。(Shutterstock)
如果美國經濟萎縮,全球經濟危機將迫在眉睫,而且更會遠比2009年的危機嚴重。(Shutterstock)

大灣區融合改變全球經濟版圖

在變化的大趨勢下,新的經濟版圖也在重新形成。英國經濟地理學家彼得·迪肯(Peter Dicken)早在上個世紀,在其暢銷書Global Shift: Mapping the Changing Contours of the World Economy(《全球性轉變:繪製世界經濟變化的輪廓》)一書中就提到,全球化具有地方和區域的維度, 需要將全球、區域、國家和地方等不同空間層級的地理過程緊密聯繫起來。

上個世紀,大家的目光早就關注加州的矽谷、新英格蘭的波士頓、英國的倫敦這樣的地域空間和產業空間。深圳、香港,應該說粵港澳大灣區,從經濟地理學的角度而言,極有可能引領中國未來的全球化走向。

因此,今天在深圳灣雲端的這一場聚會,意義非凡。透過窗外,我們可以環視香港和深圳。40年前我們的腳下是一片荒蕪的土地,想像一下40年後對面的香港北部,也會與今日的深圳一樣,高樓林立。但更重要的是在這些高樓裏有全球最好的人才、最頂尖的技術、最有創新力的企業。這離不開深圳與香港的融合,離不開中國與世界的融合。

原刊於「港大SEA」微信公眾號,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題為編輯擬。

全球經濟新地圖:俄烏戰爭、新冠疫情與全球化趨勢 2-2

劉寧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