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風險投資通常將其源頭追溯到上世紀50年代的電子業,但其實創業投資源遠流長,其中的一個「遠親」,甚至被追溯到19世紀50年代的捕鯨業。哈佛商學院教授湯・尼古拉斯(Tom Nicholas),在近作VC: An American History中,指出捕鯨業和風投之間有許多一脈相承之處。
19世紀捕鯨業非常繁榮,以至有「當世沒有一個行業,投入了如此巨大的資本」之説;是時《紐約時報》曾指,麻省的港口新貝德福德(New Bedford),「可能是美國最富有的地方」,儼如今日加洲。這兩位遠親的相似之處,包括深層的行業回報分布、組織結構,以及代理人如何發揮着相似的作用。
捕鯨業的類風投組織
第一點是回報的分布。在1816-1906年間,捕鯨遠航的收益分布就像鏡子一樣,把風投收益的偏態(skewed)分布映照出來:約34.5%的捕鯨航程產生了零或以下的回報,而約32%的風投帶來同樣的零或負回報。捕鯨活動中只有1.7%的人獲得了100%以上的回報,而風投中的同樣量級的回報率也只有2.9%。
第二,捕鯨業生成一種與風投相似的組織和所有權的結構。和其現代「表親」一樣,鯨業僱用一批中介人,即鯨業經紀,由他們最大化委託人的收益。這模式也是由於要委託方缺乏行業知識,和當世銀行融資的匱乏,所以鯨業經紀擔當起富裕的律師和醫生作為資金方,以及船長和船員作為經營實體的中間人。
而在風投生態中,專業管理人則介乎有限合夥人(出資方)和被投企業家之間。鯨業經紀通過一個類似於今天私募股權的「附帶權益」,分得了遠航的利潤份額。
生死攸關的上市
此外,中介人還通過複雜而繁瑣的手工工序履行監控的職責,包括對船長個人背景和航行日誌進行盡職調查,並把該些日誌和盡調報告收藏保密,因為這些資料隱藏不少航線機密,有些甚至是「生死攸關」的。
此外,經紀要與船長進行多階段談判和博弈,有時是逐個港口融資,以免船長中途失蹤。經紀還會篩選船員,就像今天的風投聘用整個C套房一樣;有些船員是因為能力和經驗而被選中,有些則是因為他們對船長和代理人的忠誠,就像今日的內部審計。
最後一個相似之處是,捕鯨業滿布投資者和代理人、代理人和船長船員之間的利益衝突,這些矛盾也遍布於在風投的生態中。當代捕鯨業有令人意外的遠見,在管理道德風險和資訊錯位上,用務實的辦法套在航程之中,在分賬上用了獨特的「分層模式」(lay sharing),其原理與初創常見的期權計劃大致相同。
根據出海天數,船長可得航次漁獲利潤的5%至12%;第一助手可分到3%到5%。船隊最大的激勵,是在航行結束時在漁市場以海鮮價買單,就像初創公司上市一樣。
捕鯨業最終是曇花一現。過度捕獵和替代能源的興起使得捕鯨業的收益每況愈下,游資迅速轉向如棉花和紡織製造業等新興行業,而這些產業並不依賴上述與風投相似的組織形式,風投的先祖輩們遂慢慢地被歷史淹沒了,直到20世紀的50年代!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