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哈佛大學日本研究權威安德魯・戈登教授(Prof. Andrew Gordon)早年撰寫《200年日本史》,自問世以來一直是美國大學的經典日本史教科書,更被翻譯成中、日、韓等多種語言。近日出版第4版,吸收學界新近研究成果,增補大量內容,包括環境史、性別關係、軍事安全政策、2010年代日本政治和社會的近期發展,以至平成時代(1989-2019)的總體評估,獲譽為「迄今為止最好的近現代日本通史論著」。本社獲中大出版社授權轉載最新版序言,以饗讀者。
面對近代世界急劇的變遷,日本人民在過去200年的經驗是個令人讚歎的故事,而本書以此為重點,開始於德川幕府統治的後期,時為1800年前後,終結於21世紀前20年的日本。
在這200年間,正是近代世界史無前例的蛻變期。近代世界的出發點約在1800年,這時點開創了世界史不平凡的階段,亦象徵日本巨大變化的初期,然而兩者的關係是千絲萬縷。英國的工業革命急遽地改變全球經濟及軍事力量的現況,法國及其他地方的政治革命產生現代民族國家及民族主義,不但推動連串新觀念,為人類社會爭取正義及機會,同時更替全世界發展出各種全新統治形式。
本書第一部分便是檢討上述各種全球性變遷如何匯聚於日本,與此同時,日本德川幕府統治亦面臨政治及社會危機。
在第二部分,本書轉為專注於日本的近代革命及19世紀末的驚人變遷。這歷史時期被通稱為「明治時代」,「明治」為明治天皇在1868年即位時所用年號。在明治一朝,日本迅速由半殖民地變成帝國主義強權的一員,其成就令人吃驚。
第三部分則敘述日本的帝國主義時代,始於1905年日本一躍成為全球強國之一,終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生靈塗炭的體驗以及佔領時期。最後一部分則探討漫長的當代日本戰後歷史,以及今天日本人民所面臨的種種問題,當然這亦是世界各地問題的一部分。
各種主題的關聯性與現代體驗
本書的題目其實反映出兩個重要的主題:現代性及關聯性。通常這類書籍會題名為《日本現代史》(Modern Japanese History),如此一來,整個寫作重心便會以日本為主,強調其日本特性,也就是說向讀者訴說一個以「日本」為中心的歷史,只不過它是發生在我們稱為「現代」的這一段時間而已。
但本書則題名為《現代日本史》(A Modern History of Japan),目的是把重心由日本性轉移至現代性,因此它是要訴說一個「現代」的獨特歷史,只不過發生在一個名為「日本」的地方而已。
換言之,日本現代歷史是世界現代史的一部分,兩者無法截然劃分。亦由於這個理由,本書不能不以關聯性作為其主題。事實上,海外對日本一直有深遠影響,它包括思想、事件、物質以至資源,無所不包,當然日本同樣對其他地方亦有其影響,兩者相互交流的結果,有時是正面,有時則是負面。
無論如何,在這個動態的過程中,日本人民與其他地方的人民有不少共同分享的東西。當我在以後各章中談及政治史、經濟史、社會史、文化史等各個領域時,這個主題會更為清楚。
德川政權的危機當然有它的內在因素,但國際環境的變化,確實加速德川統治的崩潰。一群新一代的領導人譜奏出一齣國家建設的劇目,反映出他們理解歐美諸國軍事及經濟力量興起的原由。在反對及爭論之下,他們所走的道路有一定曲折迂迴,但其現代化工程的確有很大影響。
從他們的時代開始,日本與世界其他地方一樣,民族國家的特質成為其現代史的核心主題,而本書討論的重點則在其重組政治生活的鬥爭過程。這些矛盾所涉及的觀念與制度都是現代世界政治生活的焦點:憲法與國會、君主與民主、兩性權利、民族主義、帝國主義及軍人的角色等等,不一而足。本書一方面重視統治者執行的政策,另一方面亦關注一般大眾的政治行動, 這對各個政策也有影響。
資本主義的冒升是19及20世紀日本現代化進程的一個方面,與世界其他地方並無不同。本書會檢討政府及私人的角色,還有執行人員與管理層的互動。日本與其他地方也一樣,社會關係十分複雜,在社會階級之間、兩性在工作及家庭之間、農民與城市居民之間,都留下重要影響。
工業資本主義的進展也改變了與自然世界的關係。相關的工業革命過程、化石燃料能源的需求,以至人口膨脹,不但在日本社會脈絡裏烙下深刻印記,帝國及各島嶼的陸地和海洋也無法逃避其影響。要求和諧相處的呼聲不時發出,有時有效,但衝突依然是常態而且頗為嚴重,本書會特別注意這方面。
現代世界史第三個方面是國家間的衝突,以及衝突後所喚起的國家意識。日本在亞洲及全球所扮演過的角色十分惹人注目,主要因為其多樣性,更重要的是日本曾在20世紀前期在國際上帶來深重災難。由1850年代到1880年代,日本原是個無獨立性的半殖民地,為西方列強掌控。
但到1905年,這個新國家卻成為殖民強國,與西方列強平起平坐。在1930年代及1940年代,日本轉向帝國擴張,並發動戰爭,要在整個亞洲建立霸權,結果以悲劇收場。自此日本在全球政治上成為一個相對和平及消極的國家。日本、亞洲及西方這三者的關係,不但變動不休,而至今仍難有定論,它也是以後章節的重要焦點。
在現代歷史的整體脈絡中,關聯性的另一面是多元性。任何地方的歷史在寬廣的世界史中都自有其獨特性,日本亦毫不例外。如果關聯性及全球互動為日本現代史的核心主題,無可否認日本人民的思想及行為也有其特性。本書固然強調日本與其他地方分享共有的現代體驗,但亦會指出日本與眾不同的一些經驗。
舉例來說,德川時代武士統治階層的特性,無疑塑造了19世紀末現代化運動的型態。日本現代史另一個特徵便是國家強而有力的角色,政府一直要求控制社會及經濟過程所產生的混亂,社會階級關係以至兩性關係均包括在內。政府的行動有時會觸發意想不到的結果,其重要性亦不容忽視。
承認日本現代史種種獨特性固然重要,然更重要的是學者和學生不要用只此一家、與眾不同、甚至異國情調的眼光來看待日本歷史。這種錯覺的存在,部分原因是日本人自身孜孜不倦的要界定何謂「日本性」,並希望能藏之名山,傳之萬代,他們的做法有時近乎執着。至少從19世紀到今天,這種情況仍然存在,因此如何熱衷界定「日本」,成為本書討論精英及大眾文化時的一個重要主題。
本書會指出很多所謂「日本傳統」只不過是現代世界中所創造的神話而已,部分「日本傳統」被視為進步的絆腳石,部分則成為日本的典型,並向世界陳示。正如美國人一直要尋求一種獨特的「美國式生活型態」(今後亦會繼續下去),並誓言負保護之責,而法國人、中國人以至地球任何地方的人類,其實亦同樣會宣稱他們有自己「獨一無二」的特性,並要努力保衛之。
因此在整個日本現代史過程中,要尋找出一 種「日本性」,並要保衛它,這種深沉的熱心到今天仍存在,並非稀奇之事。
國際第4版新增地方
根據《200年日本史》讀者的回饋意見和審查人的建議,我在全書中增加相當部分的環境史,包括討論自然環境與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生活各種關係。
- 由德川時期至現在的林業和再森林化
- 水壩、水力發電和環境
- 20世紀的國家公園、環境保護和掠奪
- 由19世紀到現在環境議題的衝擊,以及能源政策的背景
- 開採煤礦、石油和核能
- 北海道開發及其對環境的衝擊
- 由19世紀到現在的環境污染、民眾反應,以及政府對策
- 加強對地震和海嘯的討論
- 日本佔領對其殖民地和統治地域的環境衝擊
我也對下列議題作出更新,擴大篇幅:
- 有關戰前和戰後時代天皇在教育上的地位,增加了新的材料
- 1945年日本投降原因的新觀點
- 1980年代以來僱用習慣的改變
- 大幅度修改最後一章,更名為「震盪、災難及平成時代的結束:『失落年代』之後」
有關封面
正如第二版和第三版,我很高興選擇了山口晃的一幅繪畫作品作為封面。山口晃是其中一位我最喜愛的日本當代藝術家,他出色的地方在於能把不同時代的人物、建築、風景和城市以異想天開的排序方式放在一起。這也巧妙地傳遞本書目的,就是要追尋日本這片土地在不同時代的發展。
在這一版中,我選擇了京都一個街景, 它把傳統的屋頂放在現代建築之間,前景是一位穿着明治時代制服的女學生,踩着自行車;同時還有一位穿着傳統服飾的旅行者──也許是今天的僧人。在山邊空曠的地方還刻有一個「大」的漢字,引導着讀者注意人類對自然環境留下烙記的長遠歷史,也是本書這版的主軸。每年8月京都都有節慶活動,會在山邊以這個字形燃點出篝火,把短暫探訪人類的祖先精靈送回家。
原為《200年日本史──德川以來的近代化進程》第4版序,本社獲中大出版社授權節錄、轉載,題為編輯擬。
!doctype>新書簡介:
書名:《200年日本史──德川以來的近代化進程》(第4版)
作者:安德魯.戈登(Andrew Gordon)
譯者:李朝津
出版社: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