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區政府似乎對「抗疫疲勞」不大了了。我們要明白抗疫疲勞的本質,並正視每項抗疫措施的成效和代價,才能真正打贏這場抗疫戰。
抗疫措施須平衡得失
首先,市民對抗疫的耐力並非只是心態問題,可以咬緊牙關便可以守得雲開見月明。抗疫疲勞關乎心理壓力、生理壓力和財政壓力,而這3種壓力都彼此相關和都有極限。抗疫措施最重要的目的當然是挽救性命,但原來有些抗疫措施也會損害性命,因此推抗疫措施時必須平衡得失。當措施使市民吃不消時,若逞強堅持下去,可能會導致悲劇。
抗疫措施足以致命聽似誇大但絕對是事實。要知道所謂救命無非只是延長壽命;而抗疫措施若造成市民身心俱疲,又面對巨大的財政壓力時,也同樣會足以使人折壽。
折壽的直接原因可以是自殺、他殺或疾病。就以1998年樓市崩瀉、經濟大滑坡和隨後的樓市特續下跌為例,當時破產宗數和自殺率都不斷上升。2003年樓市跌至低點就是本港歷來自殺率創最高紀錄之時,達10萬人中18.8人。
去年初《時代雜誌》有報道指新冠疫情下家庭暴力大增,很多國家在疫情中暴力罪案上升,長期孤獨在家、欠缺社交、無法見親人、缺少運動使人沮喪易病。
港府做法 欠缺同理心
世衛建議對付抗疫疲勞有4個主要方法,一是對民眾的感受要身同感受(empathy);二是盡量讓民眾過正常的生活,但設法減低感染和死亡的風險;三是動員大家參與抗疫;四是認識到疫情為民眾帶來的痛苦並設法把痛苦減到最低。
前副廉政專員郭文緯最近在《中國日報》的一篇文章提到抗疫熱線1833019經常撥不通,指很多市民在最無助最焦慮的時候撥熱線,卻無法打通;政府卻稱接電話的人手共約540人,而每天接聽的電話逾萬。他分析說:這些數字聽來像很多,但由於估計逾30萬人正在家居隔離,不敢外出,接電話的人手雖逾500,實情卻仍是遠遠不夠。
曾連續幾天都有市民致電電台/電視台反映,政府官員不可能不知。況且即使打通,實際上真能取得支援的市民非常少。政府對市民的焦慮好像沒有感覺似的,顯出犯了世衛建議的第一戒:即對市民缺乏同理心,損害市民對政府的信心。
同樣重要的是:市民抗疫的耐力並非只憑堅忍便能維持。很現實的問題是市民的財政能耐未必能支撐下去。特區高官可以想像一下,倘收入僅為原來薪金一成,但仍要應付供樓或租金開支和養家費用,自己能撐多久?要明白:疫情爆發以來,折騰了多次,積蓄漸少、甚至負債漸多,還不知道慘情何時終結。
抗疫工作 有欠精準
政府卻無動於衷,不假思索不問社會承擔的代價和措施的成效,便隨便「加辣」。他們有沒有想到抗疫戰當初,有食肆出重資去改善通風系統、要求員工打足針,卻發覺仍遭逢禁晚市禁超兩人同桌用餐。即是先前的投資都白花,全被廢了武功,情何以堪?這明顯又犯了世衛建議的第二戒。
香港目下有全球最嚴厲的檢疫和社交距離要求,卻不見得成效比人家好,這顯示我們的抗疫工作欠精準。我不明白禁晚市堂食有什麼好處,更不明白關閉沙灘對抗疫有什麼好處。我們失業人數多,多聘人手多點巡邏,多點勸喻,有需要時開罰單,總比一刀切關閉本可緩解市民情緒壓力的沙灘好!
原刊於「港人講地」,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