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因為工作的關係,近年經常來往珠海澳門,今天又來到濠江。
澳門市面基本正常,商場活動暢旺。市民在外餐飲沒有限聚,澳門健康碼運作純熟,進出公共場所都是智能手機一碼在手,行動自由,市民都自覺遵守,量體溫,出示電子行程卡。香港本來應該亦是這個運作模式,可惜迄今為止較諸澳門遲了整整21個月。香港如今仍在水深火熱之中,何時能夠趕上澳門?未知。
築牢防疫堡壘 打造文旅品牌
旅遊業是香港的四大支柱產業之一,多年來都是全世界公認的安全旅遊目的地。香港在打贏這次抗疫防控戰役之後,應該築牢防疫堡壘,在這個前提下逐步放寬來自各地的旅行團限制安排,尤其應優先考慮大灣區旅行團,然後逐步向更多內地省市地區拓展,最終要恢復往昔香港作為全世界旅遊勝地之一的地位。
放開旅遊團來港限制,可以按照內地城市疫情風險等級,各地區持續清零的周期,旅客疫苗接種次數、接待機構硬件和軟件防護保障等具體情況,考慮實行限量,預約和錯峰三管齊下,實行全程閉環旅遊管理,增加購買防疫隔離保險等有關要求。可以先從大灣區城市試點開始,在運作模式成熟後,再分階段循序漸進,逐步開放予條件匹配的內地和國際旅行團恢復來香港旅遊(現在不適宜自由行)。
現在是時候下屆特區政府研究如何重新啟動香港的旅遊業。香港應該引入內地智能防疫技術和跟蹤應用程式,無縫銜接健康碼和行程卡,不要自作聰明另搞一套。要建立健全的入境旅客健康資訊動態檢索和流動調查信息系統互認,實行智能旅遊網格化管理。以現時的5G技術,這方面的軟件系統開發及應用程式普及,完全沒有問題。
融入灣區品牌 加強人心回歸
香港還應該參考橫琴深度合作區的運作方式,推動和大灣區各城市深度合作,檢討世界級文化旅遊的基礎建設,利用好港珠澳大橋的旅遊經濟功能,吸引珠江西岸包括珠海、澳門、中山、江門、佛山和肇慶等地區的旅客來港旅遊,充分發揮旅遊產業鏈的多元資源,讓香港旅遊業重新再出發。
在國家文化和旅遊部門的鼓勵和支持下,香港的文旅產業應大有可為,成為塑造和建立大灣區文化旅遊和觀光研學的品牌,重新煥發香港作為國際旅遊城市及亞洲文化都會的昔日光輝。
至於怎樣加大力度扶持會展會議、康養體育、主題文化和節慶品牌、創新消費和歷史教育等領域的研學交流;香港可以怎樣整合各方面的大灣區元素(例如影視、演藝、武術等),建立獨特優勢並靈活運用;怎樣發揮多元旅遊資源,培育旅遊精英動能,開創新型經濟績效,推出獎勵激勵方案,贊助各類宣傳平台,展開內地推廣宣傳,落實跨區旅遊合作,方方面面都大有可為。只有想不到的,沒有做不到的。
長期貫徹下去,融合到大灣區,這樣才能夠真正做到文化回歸和人心回歸。通過文化藝術、演藝旅遊、研修學習等活動,可以加強香港市民對祖國的向心力,期望下屆特區政府能夠在這方面令港人耳目一新,挽救現在已奄奄一息的旅遊業,拯救數以十萬計旅遊界從業人員的生計。
支援回陸辦學 成就協同育人
此外還有,就在今天,本人和澳門朋友商討有關創新教育時,了解到廣東省教育發展「十四五」規劃裏面提到在2035年將要建成粵港澳大灣區國際教育示範區,因此要加快推動港澳高校來廣東省辦學,允許由港澳資本獨自設立國際學校。這樣做,有利於大灣區更好地吸引海內外優質高等教育資源和高水平人才。
如今,美國開始掀起排華潮,現時身在美國、加拿大、英國、澳洲和新西蘭「五眼」國家的華裔精英分子,現正出現回國潮。澳門大學在橫琴開設校區的成功實踐,珠海也有港浸大北師大聯合國際學院即UIC的成功先例(本人曾在UIC出任教授6年)。這方面趙偉、吳清輝和許嘉璐等教育家功不可沒,成績斐然,機制成熟,成效顯著。他們為香港高校在大灣區進行深度合作和創新國際辦學機制打下了良好基礎。
香港高校的特色是基礎研究和理論研究,大灣區內不少二線城市的高校專業設置以文科類為主,理工類和基礎學科較少,難以滿足大灣區建設的長遠需求,因此急須引進境外高層次國際學校。香港特區政府要從戰略高度制定專門政策,增強本地高校及中小學在內地辦學的支持力度,在政策保障、環境營造、渠道暢通、平台搭建、資源分配等方面,要充分考慮怎樣消除制度壁壘,化「兩制」隔閡差異為「兩制」互動共融,為兩地各類型學校的協同育人提供保障。
怎樣加強特區政府和廣東省政府之間有關辦學的議事協調機制,怎樣研究成立國際辦學專門管理服務平台,對辦學項目怎樣進行統籌管理以保證學位和學歷互授互認,專業課程如何對接,執業資格如何評核,以至國際合作辦校和高中國際班銜接(港人子弟學校,香港DSE高考班),凡此種種,面向未來,充滿挑戰。
總而言之,怎樣致力培養具有人文素質,創新能力和全球視野的高端人才,是今後香港特區政府最大的挑戰之一。至於具體細節,例如跨境辦學的資金往來,教育用地報批,外籍教師通關,國際教學人才的生活配套服務,學科設置及培養模式等,各方面都需要有深入長遠的規劃。特區政府教育局有沒有這方面的專業水平和認知能力,不少人十分懷疑,期待新一屆特區政府專家領導能夠痛改前非,重新開始。
原刊於「點新聞」,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