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讀大學,我和一位好友總樂意借功課給其他同學參考。朋友成積比我好,兩年便完成了三年的大學課程。我始終花了兩年半時間才跟他一樣拿了個一級榮譽學位,算是考第二吧。同學有眼光記性亦好,20年來每次聚會總喜歡把「借功課」舊事重提。進了研究院,每次借功課給同學,參考過別人觀點的交功課時更會加上註釋如實說明。是的,學術界做研究寫論文,為的就是影響別人思想。而身為學者,亦有種責任 give credit to 思想的來源。
當年打工仔成功爭取袋足十幾年仍有待優化的強積金制度,要多得幾位曾大力反對全民退保的經濟學前輩。今日《經濟3.0》成功爭取周永新教授推翻早前提出的三方供款全民退保方案,除了要畀啲掌聲自己,更要畀 credit 蕭若元先生及朋友劉嘉鴻。周永新教授提出的改良方案,將現行生果金加碼、由港府全數負擔開支、領取門檻會與人均預期壽命掛鈎等,都是蕭劉兩位過去幾年在網台最先提出的。(註)
右派爆煲隱喻漠視退保現實
右派的朋友,請停止「全民退保必爆煲收場」的偽裝科學言論,亦不要再講希臘提醒政府謹守穩健財政紀律的神話故事。說過了,「爆煲」只是個隱喻,而分析政策不能停留在隱喻的層次。爆煲後果要政府注資多少或加稅幾多?減到一蚊也拿不到的龐氏騙案冇話冇可能,但可能性跟隕石撞地球的機會率怎樣比?謹慎理財是阿媽係女人一類的道理,希臘情況是約75%合資格領退休金的人提早退休,當中近8%公務員50歲前便退休。跟香港比? 就如我大學考第二你嚇我唔讀書會做乞兒,你想我畀個咩反應你?
由於讀研究院時退保是老師莫里根 (Casey Mulligan)埋首研究的題目,我對退保所知甚詳。首次寫退保已是近兩年前的事,當時我總結過外地全民退保的經驗,其中兩點值得留意的是大多全民退保,都有隱性稅鼓勵上一代離開勞動市場,而退休金額亦與退休前收入掛鈎。但一直在香港討論的幾個方案,都不合乎這兩個令公共財政負擔迅速增加的「國際標準」。更何況,港府坐擁的儲備,根本不能與負債纍纍的「國際標準」同日而語。可以相提並論的,是政府錢愈多政治分肥的情況便愈嚴重。將現行生果金加碼,以低成本方法還富於民,亦可望減少利益團尋租誘因。
左派多方供款欠缺經濟理據
左派的朋友,請留意老人貧窮問題有多嚴重不能單看入息而漠視消費,亦不要以為多方供款便代表老人生活由多方負擔。要知道,社會關心的是長者生活過得好不好,富或貧視乎消費多少而非入息高低。零入息但有積蓄有物業的退休人士比在職低收入長者過得差嗎?至於長者生活由誰負擔是稅負歸宿問題,答案視乎供求彈性而非供款方式。當強制僱主供款導致工資下調,負擔老人生活的不是打工仔是誰?
羊毛出自羊身上,多方供款是不會增加退保制度的可持續性的。年老金由港府全數負擔開支,等於由全港納稅人埋單。但不要忘記,入息稅佔港府收入只一成多。全港納稅人,除了打工仔和老闆,還包括全部有份交租消費炒股的香港市民。堅持多方供款的實際效果,短期是引來被迫額外供款的強烈反對,長期是增加收稅的行政費用。君不見有待優化的強積金制度,正是僱主供款減低了市場競爭對行政費用的壓力。
退保諮詢不可缺少的C餐
據報道,年底推出的退保障諮詢政府將會拋出 A、B 餐兩個方案:A 餐是政府表明不支持的「全民老年金」,B 餐是參考民建聯及新民黨建議加入資產審查。恭喜建制派再一次成功爭取,可憐的是周永新教授應政府邀請研究得出的將成為陪跑方案。
退而求其次,周教授最近拋出的 C 餐改良方案,正是蕭若元、劉嘉鴻及本人一直提倡的。原則上,我不太反對資產審查。事實上,部分長者的確有足夠財力照顧自己。我反對的,是資產審查以15萬或30萬分級。太低的領取門檻,容易令長者誤墮法網,最終增加行政費用。包括自住物業的話,資產審查至少以500萬分級比較適當。
要可持續兼減輕納稅人負擔,門檻與人均預期壽命掛鈎才是王道。以年金發放,有命才有資格領取的年老金是「長壽保險」(longevity insurance)。當人生不再是七十古來稀,領取門檻隨預期壽命提高合情合理。
(圖片:Pixabay)
編按:原文刊於2015年7月28日《信報》,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