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可持續發展:邁向自然受益型經濟模式

中國現正發展生態文明理念,實踐「雙碳」目標,我們該如何落實自然受益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模式,促進企業轉型?

承接上文:〈淺釋中國的「環保覺醒」和可持續發展

上文為讀者概述過去40、50年,中國可持續發展的演變和效績。本文扼要論述目前中國發展生態文明理念,邁向自然受益型經濟模式的可持續發展,以及企業實踐ESG(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行動。

2020年9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宣布,中國將採取更有力的政策和措施,讓二氧化碳排放在2030年前達到峰值,並爭取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合稱「雙碳」目標),為可持續發展的方向奠定了基調[1]

2022年1月,世界經濟論壇發表的《中國邁向自然受益型經濟的機遇》報告指出,在實現2060年碳中和、發展新自然經濟的過程中,中國將迎來一個系統性、結構性、連續性的轉型過程,時間僅餘30、40年,這將是中國可持續發展挑戰與機遇並存的新紀元[2]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上,為中國可持續發展的方向奠定了基調。(Shutterstock)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上,為中國可持續發展的方向奠定了基調。(Shutterstock)

發展生態文明,協同天人合一理念

中國面臨自然和生物多樣性危機。當今,中國生產總值(GDP)總量的2/3和未來社會發展,正面對自然損失的風險。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強調,高質量發展要求我們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想,這是我們發展過程中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2]

中國的生態文明理念提出了一個美麗中國的願景,即通過環境保護,實現發展與自然和諧共進。這個目標已經被寫入中國的《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在生態文明理念的指引下,中國正在建設綠色、低碳、循環的經濟體系,把「雙碳」目標納入社會及經濟發展[3]

按筆者觀察,「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揭示了環境、生態、自然資源的可持續性對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意義。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錢易解釋,一個美好的生態環境,有利於人民健康工作和生活。中國生態文明理念具優良傳統,例如:我們的「天人合一」思想 ,提倡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強調生物多樣性精神。

安吉余村石碑刻有「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作者提供圖片)
安吉余村石碑刻有「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作者提供圖片)

邁向自然受益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發揚自然受益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有利修復地球。根據世界經濟論壇的《全球風險報告》(2021),我們的經濟風險有4/5與環境退化相關。

聯合國全球契約組織副主席Paul Polman先生建議,政府和各大小企業須改變思維和策略,不能單看經濟指標(GDP,國內生產總值)和短期利潤。為恢復人類與自然環境的關係,我們必須作出系統性變革,致力促進自然受益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4]

隨着中國經濟逐漸復甦,並繼續保持穩健增長,專家們建議在發展經濟之時,應將氣候變化和生物多樣性喪失等更深遠的議題,與之結合起來,並率先轉變三大社會經濟系統的發展路徑,包括[2]

一、食物、土地和海洋利用;
二、基礎設施和建成環境;以及
三、能源和開採。

世界經濟論壇的《中國邁向自然受益型經濟的機遇》報告提出,基於上述三大社會經濟系統,我們可發展15項自然受益型的商業轉型。到2030年,有望在中國創造1.9萬億美元的新增商業價值和8800萬個就業機會[2]。筆者將稍後採討商業轉型課題。

再者,經濟學家、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林毅夫解說,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已經成為中國的社會共識。鑒於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喪失和糧食安全等問題的複雜性,林毅夫倡導協同推進,綜合解決方案,以節省成本和提升效益[2]

林毅夫教授指出,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已經成為中國的社會共識。(香港中文大學圖片)
林毅夫教授指出,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已經成為中國的社會共識。(香港中文大學圖片)

不斷提升可持續發展戰略和模式

自1970年代初,中國孜孜不倦、循序漸進地履行大國的職責,提升「環保覺醒」,以及可持續發展政策和行動。中國從1980年代開始關注到環境問題,並經歷了從初期的末端整治,到規模化治理,再到今天的生態文明建設階段。

中國從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迅速改正為可持續發展模式,把經濟增長的重點從數量轉向質量[5]。目前,中國邁向自然受益型經濟模式,實踐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配合國際社會的氣候行動,促進社會、商業發展。這是一種基於再生、復原和循環,而不是提取、破壞和污染的新經濟和營運模式[6]

正如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表明,經濟發展不能以破壞生態為代價,生態本身就是經濟,保護生態就是發展生產力。良好生態本身蘊含着無窮的經濟價值,能夠源源不斷創造綜合效益,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筆者深信自然受益型經濟模式配合中華文化的天人合一理念和義利經營觀,也跟當代國情相輔相成[7]

回顧過去,從1970年代的「環保覺醒」,到目前邁向自然受益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中國立足基本國情,致力為全球貢獻。中國國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產業不斷升級、科學及科技水平不斷創新,並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系[2]

目前,中國積極面對機遇與挑戰並存的新紀元,配合國際社會可持續發展倡議,包括氣候行動、聯合國生態系統恢復10年行動[8]、循環經濟模式等,努力實現具中國特色的可持續發展優勢。

筆者深信,自然受益型經濟模式可以配合中華文化的天人合一理念和義利經營觀。(香港電台圖片)
筆者深信,自然受益型經濟模式可以配合中華文化的天人合一理念和義利經營觀。(香港電台圖片)

企業行動:實踐自然受益型經濟的管理和營運

中國民營企業積極促進可持續發展。聯想集團便是一家實踐可持續發展(ESG)的先行者,並於2020、2021年蟬聯「中國企業ESG最佳案例獎」。該集團可持續發展及ESG總監王旋表示,ESG戰略需要長期性與專業性相結合。ESG是全球投資者衡量企業發展可持續性與社會責任感的重要參考標準,需要企業準確度量和理解所有運營行為產生影響的領域[9]

達成「雙碳」目標是中國政府、各大小企業和人民義不容辭的責任。目前,企業均把碳中和社會責任納入其商業策略和營運方針。在管理方面,層層分解低碳戰略,將減排任務落實到各部門、各業務環節、各產品線,建立起全方位的「碳管理」體系,並將減排目標納入部門負責人考核體系,設置環境績效指標(Environmental 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 KPI),提高各營運環節減排積極性,保障「碳管理」有效實施[10]

與此同時,企業提升資源配置,增加低碳技術研發方面的投入,通過改進生產技術,提高碳回收技術來減排,積極運用綠色金融工具,減輕企業資金運轉壓力[10]

此外,企業需要接受可持續發展專業評核和監管。在國際社會通行的定義和評鑒框架多達37個,從本質上來看,這些定義都大同小異,衡量標準建基於倫理、利益相關方、社會、環境和經濟五大因素[11]

最重要的是,我們應關注如何在中國落實自然受益型經濟模式,以及促進各行業、企業轉型。其實,近年的中國企業也樹立了一些範例[12]

  • 中國聖牧有機奶業有限公司:在過去10年,該公司在烏蘭布和沙漠投資超過11億美元,將沙漠變成了生產有機牛奶的牧場。烏蘭布和沙漠現已種植各類樹木達9700萬棵,綠化面積達200多平方公里。
  • 佛山市南海固廢處理環保產業園:利用創新技術與循環商業模式來應對中國日益嚴峻的城市固廢問題。
  • 吉利汽車控股有限公司(Geely Automobile):該公司成立了一家合資企業,回收並利用廢舊鋰電池。2019年,吉利汽車報廢汽車材料平均回收率為96.8%,充分展示其ESG策略和綠色製造潛力。

中國的自然受益型經濟商機漸趨成熟。企業應趁機行動,提升可持續發展實力,拓展市場,增強業務優勢,並創造長期價值和經濟效益。有關企業的行動細節及範例,容後再續。

註:

1.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習近平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的講話(全文)
2. 世界經濟論壇:中國邁向自然受益型經濟的機遇洞察報告
3. 中央人民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
4. Eco-Business: Building a nature-positive economy
5. 中美聚焦:中國特色的可持續發展
6. Cambridge Institute for Sustainability Leadership
7. 國防部: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生態文明建設重要論述綜述
8. 聯合國:關於「聯合國十年」倡議
9. 新浪財經:聯想集團可持續發展及ESG總監王旋:企業踐行ESG需要結合長期主義與專業性
10.安永:「雙碳」目標下企業如何邁向碳中和?安永碳管理「指南針」助力企業下好先手棋
11.億歐智庫、中國節能協會碳中和專業委員會:中國企業碳中和社會責任研究報告
12. World Economic Forum: Why China needs to become nature positive and how to do it

徐鍾冰心(Cecilia Tsu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