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管、尋租、創新與經濟增長

要制訂成功的政策,必須先瞭解近二十年來,規管障礙實為施政失誤的罪魁禍首,政府未能締造寬鬆的營商環境,為日趨僵化的制度拆牆鬆縛。
創新及科技局(創科局)是政府近年來一項重大行政改革措施,在立法會中反對之聲不絕,最終能夠掙脫不同政黨的政治利益枷鎖,上月正式成立,殊非易事;但若要對香港未來經濟發展產生預期作用,該局應儘早制訂開創商機的長遠政策。
 
要制訂成功的政策,必須先了解近20年來,規管障礙實為施政失誤的罪魁禍首,政府未能締造寬鬆的營商環境,為日趨僵化的制度拆牆鬆縛。阻礙通過創新及科技推動經濟增長,問題見於以下互為扣緊的三個環節。
 

科技創新 任重道遠

 
第一,科技發展首要得到以利潤掛帥的商界所採納,方能創造市場價值。凡是缺乏即時市場的科技,即使長遠而言終有所成,都無法產生經濟價值。Lenovo、華為、百度、阿里巴巴、騰訊、中海、中遠等企業,其經濟價值均有賴科技所賜。
 
「high tech 揩嘢,low tech 撈嘢」,十多年來一直是本地商界的口頭禪,意思明顯,就是只有在市場中產生經濟價值的科技才會被採納。尖端科技無疑有利於企業推廣業務,例如金融、航運、貨櫃港、航空貨運站和供應鏈管理公司,都能藉科技把握市場機遇;但亦有不少企業毋需依靠新科技,也能大展鴻圖,它們的創新主要並非依靠科技。
 
第二,今時今日,科技之中以數碼科技和資訊科技最為重要,乃因可應用於各行各業,沒有規限;史上足以與之媲美的科技,唯有電力而已,電能初時雖僅用於取暖、照明,但隨着用途日廣,已成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科技。正如早期發現電力的漫長過程一樣,現今新科技的未來發展將會路途遙遠。
 
鑑於科技發展的外溢效應,政府理應擔當重要角色,鼓勵適當的基建投資,以帶動數碼及資訊科技發展,現已實施的「數碼21新紀元」策略以及「政府雲端環境」,都是適當的相關措施。
 
第三,特區政府須採取開放措施,掃除障礙、增闢平台,讓各行各業運用科技開拓業務。唯昔日社會設置的規管制度依然存在,有意推廣科技用途的企業難免面對重重障礙,當局必須檢討現行窒礙科技發展的制度,解除多餘關卡與過時的規管制度。由於舊有制度的規管範圍遍及各行各業,掃除障礙的任務異常艱巨,可能需時數年以至數十載,才可完成。
 
除非創科局能與其他政策局通力合作,把舊有的管制規條清除,否則數碼及資訊科技所蘊含的經濟價值,將難以全面釋放,例如數碼媒體雖與資訊科技融合,但規管制度往往只狹隘地着眼於對少數特定行業的擁有權加以控制;如金融業雖然在創新方面表現突出,又廣泛採用科技,但若未能解除重重規管,則未來的創新必受牽制。類似情況實在多不勝數。
 

關卡重重 積重難返

 
香港在以科技帶動創新方面一直成效不大,因為每受規管關卡障礙,未能進入巿場。創科局必須與其他部門緊密合作以解決問題;不妨借鏡廉政公署,效法該署三管齊下之道:一,通過調查科處理貪污罪案;二,通過研究部門審視及修訂現行法規、實務,以減低貪污機會及誘因;三,通過社區關係部門喚起社會支持防貪行動。
 
(請按下一頁繼續閱讀)

王于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