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 Apr 01 2025 03:24:14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永懷古兆申先生

古兆申先生畢生無私地奉獻予中華文化藝術的傳承與發揚。他初心不改,默默耕耘、不求聞達、甘於淡泊,勇於承擔,勤於筆耕、碩果纍纍。他亦是一位虛懷若谷、仁為已任、善與人同的謙謙君子。

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成立於1985年。過去30多年,古兆申先生一直是中心文化藝術活動的領航者,亦是大家非常敬愛的導師。

古先生在中心成立初期即參與許多活動,涉及文學、電影、文化思潮探索等,形式有講座、研討會、錄像欣賞會。除了出席參加,多有參與活動計劃的構思,撰寫宣傳文章和專題文稿等,使各個活動都能達到較高的水平和影響。

為推動中心的工作,中心與《大公報》合作,1986至1988年在該報副刊版開闢「中華文化」版面,由古先生專門擔任編輯的工作,專刊各地學者專家的特稿,也專載中心有關活動的文章,在宣傳和推動中心的工作上起到很好的作用。

2003年12月,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之「文化清談」,古兆申(右)與白先勇(中)對談,左為單周堯教授。
2003年12月,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之「文化清談」,古兆申(右)與白先勇(中)對談,左為單周堯教授。

親力親為  保存崑劇文化

1991年初,崑劇研究及推廣小組成立,由姚德懷先生擔任主席,成員包括文樓、黃維波、黃繼持、古兆申、陳輝揚、曹本冶。小組以「為失落中的文化國寶盡一分力」為口號,希望在宣傳、推廣、研究、教育方面做一些有益的工作。

小組成立初期,先後落實了兩期「贊助浙江崑劇團繼承排演傳統折子戲」計劃,參與傳承排練的老師包括:鄭傳鑑、包傳鐸、姚傳薌、鮑毓春等老藝術家,由中青年演員排演近20齣折子名劇。

此外,小組贊助了張繼青老師和江蘇省崑劇院向傳字輩老師學戲,也向蘇州顧篤璜、徐坤榮等專家贊助了搶救保存崑劇研究資料的計劃。以上的各項工作,古先生都是親力親為,全力投入。

1992年12月底,小組特別辦了一次到南京和杭州看崑劇的旅遊團,參加者包括有台灣新象文教基金的樊曼儂女士、舞蹈家林懷民、作家蔣勳,此行目的主要是看一看兩地方崑劇團的演出面貌。演出的劇目是由古先生點選的,都是面臨失傳的傳統折子戲。

晚上看演出固然是十分精彩和難得,白天讓大家趁機遊覽觀光也是愜意的安排。這樣的觀劇旅遊形式,便促成了中心之後幾年都舉辦「看崑劇・遊江南」文化旅遊團,並且都由古先生點選演出劇目,並設定具文化特色的參觀路線,這樣的旅行團很受本港文化界人士和學校老師的歡迎,也有從台灣和海外聞風而來參加的。

2008年1月,古老師參與「看崑劇遊江南」文化旅遊活動,於梅關古道梅樹下攝。
2008年1月,古老師參與「看崑劇遊江南」文化旅遊活動,於梅關古道梅樹下攝。

從不輕易缺席曲會、樂於教學

1994年至1996年,古先生接受理事會邀請到本中心擔任學術及節目總監一職,以填補該期間總經理空缺的工作,支持了中心在面臨資源緊拙的困難狀況下繼續正常運作,推行各項文化節目活動。這期間的主要工作有以下幾項:

1.「生活的文化‧文化的生活──中國民間文化的承傳與創造」展覽(1994年)
2.「香港──上海雙城文化」研討專題活動,由《八方文藝叢刊》贊助及合辦(1994年)
3.「香港──上海:文化雙城」展覽(1994年)
4.「紀念香港電影之父黎民偉──黎民偉與中國、香港電影的發展」系列活動,舉辦包括圖文及文物展覽、紀念會、錄像放映會、座談會等(1996年)
5.「諸劇之母──崑劇藝術欣賞」課程(巿政局藝團駐場計劃,1996年)

2001年,小組邀請清華大學韓家鰲教授編著《崑曲字音》一書,出版後並送贈國內幾個專業崑劇院團,使專業演員在承傳演唱方法上有所依循,也為國內外崑曲愛好者提供了一本有系統和實用的工具書。

小組成立後,在中心會址舉辦曲會活動,從每月一次到後來每周六舉行。多年來曾到過曲會教學和交流的老師,來自全國各地的專業院團,也有各地曲社的專家,使中心成為各地崑曲愛好者,包括從海外來港的曲友所熟悉的一個活動地方。多年以來,古先生從不輕易缺席曲會,既為曲友擫笛伴奏,也指導字音唱腔的方法,又分享對崑曲文本的理解。至2012年,曲友們更自發成立「香港和韻曲社」,並邀請古先生擔任名譽社長。

2011年2月,古老師在新春曲會為曲友擫笛伴奏。
2011年2月,古老師在新春曲會為曲友擫笛伴奏。

整編崑劇大戲  重視傳統演法

中心於2001年開始與康文署合作邀請國內崑團來港演出,首先邀請了浙江京崑藝術劇院來港演出《牡丹亭》(上、下本),由浙崑著名表演藝術家汪世瑜與王奉梅領銜主演,此演出本由古先生動筆整編,重視傳統戲曲舞台演出特點的方法,演出十分成功。

其後,中心與康文署維持緊密合作至今,先後邀請全國六大崑劇院團來港演出,其中尤其重要的是於2004年與白先勇教授合作,成功整編《青春版牡丹亭》上中下三場的演出版本,在台北和香港首演後,至今巡迴各地演出超過700場。古先生在《青春版牡丹亭》的籌備過程中,緊密地參與到演出構思、演員配選、劇本剪裁、排演方法等各方面,他的認真投入和所付出的努力,備受整個製作團隊上下所稱道和敬重。

另外,古先生之後還先後整編了另外3部崑劇大戲,包括由浙江崑劇團林為林主演《暗箭記》、由上海崑劇團梁谷音和計鎮華主演《蝴蝶夢》,至2016年又編寫《紫釵記》,由本港崑劇名家邢金沙與台北國光劇團溫宇航合作在香港文化中心演出,使兩齣傳統名劇重新活現在舞台之上,獲得各界專家和觀眾的讚賞。

2010年10月,將崑劇演出帶入大學校園,古老師在香港中文大學利希慎音樂廳為大學生導賞崑曲。
2010年10月,將崑劇演出帶入大學校園,古老師在香港中文大學利希慎音樂廳為大學生導賞崑曲。

善與人同  謙謙君子

古兆申先生畢生無私地奉獻予中華文化藝術的傳承與發揚。他初心不改,默默耕耘、不求聞達、甘於淡泊,勇於承擔,勤於筆耕、碩果纍纍。他亦是一位虛懷若谷、仁為已任、善與人同的謙謙君子,與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同人一起走過30多年的崢嶸歲月。同人等對他深厚的學養和人文情懐,對他的高尚品德,由衷景仰。中心同人永遠懷念古先生,並以他作為學習的榜樣。

2004年5月,「青春版《牡丹亭》」在香港首演,記者招待會上,古老師與製作人白先勇、兩位主教老師張繼青、汪世瑜、蘇崑院長蔡少華。
2004年5月,「青春版《牡丹亭》」在香港首演,記者招待會上,古老師與製作人白先勇、兩位主教老師張繼青、汪世瑜、蘇崑院長蔡少華。

李焯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