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學習

疫情雖然帶給我們許多困難和限制,卻同時迫使大家改變,將來恢復正常學習時,經過了這幾年的歷練,大家的思維模式、做事方法都不一樣了,環境就是我們最好的老師。

疫情嚴峻,不能外遊,原訂去大澳的教師專業發展日立即改在校內舉行,大家一起觀老師錄影的課,再一起說課評課,善用時間提升專業素養,靈活變通,這兩年的疫情教曉大家要隨時懂得應變。

疫下能夠正常學習,學童亦懂學會珍惜

前陣子疫情沒有今天那麽嚴重,老師們把握機會帶學生外出全方位學習,小五去了二澳,師生坐車乘船,然後再走路去農莊跟隨農夫學耕作,一起種馬鈴薯,收割豌豆花和香茅,又學習翻土,為蕃茄田插籬笆,在大自然中體驗種植。

因為疫情中只能在外半天便需回學放學,不能留校午膳,要趕及讓小孩子回家吃午飯,同學們只能各自淺嘗了其中一、二項活動便得匆匆離開,當大家走在依山伴水,外望長灘的林蔭路上,呼吸着久違的郊外清新空氣,欣賞鳥語蟲鳴。

準備到小碼頭乘船回程時,其中一位同學走近我身旁說:「校長,我回家後一定要和爸媽分享今天的開心,以前我作文寫遊記結尾總是寫依依不捨,但那不是真的,可是這一次回去作文紀錄這一天的學習時,我一定會真心真意寫依依不捨,因為參觀時間實在太短,非常不捨得離開啊,很想逗留久一些呀!」

事實上,疫情中能正常回學校上課,能安排外出體驗參觀學習都難能可貴,小小年紀的學生也懂得珍惜。

疫下師生突破框框,走出固有教學模式

疫情初期,學校停課,老師需要學習以聲音導航,剪片插圖錄音播放課程內容,老師不熟悉,倍感困難,編輯每一課也花上大量時間,當大家純熟掌握了技術之後,我們又慢慢鼓勵老師們過渡到以網上模式直播教學,也因應疫情安排Google Classroom 交收功課,又多運用padlet 、classkit、kahoot、flipgrid、seesaw等軟件輔助教學。

我們為老師設立工作坊分享會後,老師進步神速,努力回應學生實際需要增加課堂互動,大大加快了資訊科技輔助教學的發展。初期大家有許多疑問,也遇到許多技術支援上及設備上的困難,需要不斷嘗試及解決,教學上又多了許多考量和轉變。

其實直播課堂每一課都是家長公開課,學生在家中上課多有家長在旁陪伴,老師教學壓力倍增,但為了不想學生錯過學習,趨使老師衝破心理關口,不斷想方法適應新環境,不斷學習新的教學方法,努力嘗試不同軟件促進教學,疫情的限制迫使大家多動腦筋,不停進步,更願意突破框框,走出固有教學模式。

疫情下,學生如果培養了自律和自學精神,網課模式也不失為一個好選擇。(Shutterstock)
疫情下,學生如果培養了自律和自學精神,網課模式也不失為一個好選擇。(Shutterstock)

由於小學現在只能上半天課,我們本來40分鐘一課只能改為30分鐘,所以課堂建構需要更精煉到位,經歷了這些變動,以後即使恢復全天課,上午和下午課如何安排,都帶來了許多思想空間和可能性,在疫情中大家被迫轉型,運用了新模式,疫情後時間表安排各學校一定更有想法。

停課一段時間,後來又多上網課,許多同學非常期待實體課,但同時也使部分同學習慣在家,老師隔着螢光幕督導,有時候鞭長莫及,如果家庭支援又不足,學生的學習意志和常規都會變得鬆散了,宣布恢復正常面授後,有小部分同學不情願出門上課,又感到實體課比網課時功課較多,壓力大,有逃避的情緒,不想回校。

透過班主任、訓輔老師和社工一次又一次耐心地去家居探訪勸勉,同學最終嘗試回校,慢慢建立回校上課的習慣,而恢復實體課後我們發現同學欠交功課情況較往日嚴重,重回正軌其實一點不容易。

教育學習模式改變,虛實交錯增進學習

疫情後,老師們互相觀課後評課、說課多以網上形式相約傾談討論,大家發現這樣更方便有效率,而校董、老師、職員以及校工的會議有需要時都能由實體改為網上開,這些改變都增加了工作的靈活性。

實體參與學習固然好,但疫情中有些固有學習模式也改變,有一些邀請專家為家長舉辦的教育講座,因應疫情需要減少人群聚集,改為網上模式或實體加網上模式進行,這樣反而參與率更高,由於網上舉行講座更富彈性,方便家長在家也可參加。

而老師們報讀教育局下午舉行的網課工作坊和分享會也更踴躍,能免卻舟車勞動,不用花交通時間,對老師更方便,參加的動機更強。實體參與當然更親切,直接和互動,但網課進修聽講的學習對本身動機強,積極學習,渴望增進知識學問的成年人確實帶來方便。

學生的一些興趣班如Bitboxing音樂班以網課學習效果也良好。如果培養了自律和自學精神,網課模式不失為一個好選擇。

疫情環境帶給我們許多困難和限制,卻同時迫使大家改變,將來恢復正常學習時,經過了這幾年的歷練,大家的思維模式、做事方法都不一樣了,環境就是我們最好的老師。

洪細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