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探究「科技賦能現代美術教育」這個課題,是有鑑於社會已步入高科技時代,世界各地在科技教育,包括科普教育、創客教育、STEAM教育、人工智能教育、教育科技等範疇,都在不斷加大力度。我們處身國際化城市,對這種現代教育的競爭張力,感受更為強烈。
「科技融合」的美育規劃
而筆者從事的藝術教育、美術教育專業,依個人接觸、觀察,在校內、校外教育的學習規劃,相對不少主流學科,在科學及技術的認知培育及和技能培訓都相對滯後。無論從學科發展角度,或是學生成長需要考量,都值得專業教師關注、探究。
筆者去年初在本欄一篇〈科技賦能現代美術教育的途徑〉文稿中已論及「科技融合」對藝術教育、美術教育發展,起碼有4個層面的提升和優化。包括:
- 科技賦能有利提升學科地位
- 科技賦能有利促進課程創新
- 科技賦能有利促進教學變革
- 科技賦能有利提升硬件配套
然而,在科技融合的規劃上,各地目前比較普遍採用的STEM教育及創客教育,包括本地的情況,都出現了「技術主導」、「硬件為本」的偏差;而藝術教育、美術教育在跨科學習及專題協作的教學設計,常出現被邊緣化,忽略美育學科自身多元目標培養的問題。
另外,Art Tech這個和藝術教育學科有關的新學習領域,卻未有太多美育學者參與探究,容易偏向科技的過度倚賴和聚焦產業發展的關注上,削弱要照顧認知、審美、創新、評價的綜合美育效能,所以筆者提出一種「美術科本導向」的科技融合學習規劃模式。
而專題文稿一路以來對創新科技的介紹(簡單了解可閱讀對上幾篇「盤點文稿」),以及上一篇提供的3類「美術科普融合選項」,都點出即使過往校內、校外美術教育常用的課堂學習教材,已有不少科學和技術元素,有很好的「科技融合」基礎。
而且不少符合筆者倡導的「低成本、低技術、普及推廣」的條件,所以要配合現代創新科技發展,作進一步的課程及教學設計優化,沒有技術難度,全在乎學校和專業教師的發展意願。參考過去30多篇主題文稿,相信也會找到不少可供即食試驗的方案。
STEM元素的教材設計
這次,筆者憑個人的教育經驗及手頭收集的材料,想另外從STEM教育的各個核心學習領域(S.T.E.M.)這個角度,舉出一些常見,容易掌握,可以在中小幼美術課堂安排學習的教材(當中有些教材是包含跨領域混合元素),方便有心老師回應「你們的藝術教育裏,科技出席了嗎?」這個詰問。
S. 科學範疇
涉及一般科普知識和技術應用的傳統常見美術教材,中小幼其實都有不少,幾乎可以發展成科普系列,只是未出現「科技熱」之前,大家少有關注。例如學前教育的吹泡泡、影子戲、美麗彩虹、蔬果印、放大鏡、紙條竹蜻蜓、摺飛機、紙染創作、放飛碟、七彩冰條等等;小學的針孔攝像、彩瓶樂器、風箏設計、靈動吊飾、點彩畫、植物寫生等等;中學的「機械移動城堡」、陶瓷藝術、移印版畫、石膏雕塑、錯視藝術、「萬花筒」製作、立體繪畫、攝影教學、光繪塗鴉等等。
T. 技術範疇
技術範疇可以包括一般創作技術、工藝技術、機械技術和數碼技術。幼兒階段都有不少工藝教材渉及各種技術的學習和掌握。例如用排水法的繪畫拼貼、應用紙藝撕貼的蔬果造型、用紙筒加輪軸做「跑車」、鳥巢紙手工、輕黏土的昆蟲泥塑、小組合作用紙皮建造「大樹叔叔」等等。
小學也有不少工藝創作例如木頭人、肥皂花籃、腊燭工藝、花燈製作、微景小盆栽、光影紙雕、創意聖誕樹等,會應用到黏、疊、堆、砌、切、割技術。中學則有不少基礎技術應用的深化:陶瓷藝術、雕塑創作、玩具設計、不倒小丑、高速跑鞋;也有專項技術的絲網印畫、金屬版畫、螢光繪畫、動態雕塑、互動藝術裝置;用軟件做Flash表情包、各種形式的「無紙美術」教材;應用多元技術及器材的攝影藝術創作、視像日記、硬照動畫等等。

E. 工程範疇
在早期推動STEM教育時,很多學校和老師對「工程(Engineering)」這個領域的學習理解有點困擾,因為大部分地區的基礎教育課程,都沒有太多與「工程」範疇相關的學習內容,所以不太掌握如何完整交待STEM教育規劃。其實這個情況在倡導STEM的美國也差不多,教師在教材設計時也要將「工程」概念稍為換轉。
「工程」在STEM學習架構中也不是直接指向「工程學科」,而是想引導學生掌握一些在進行工程項目應有的核心素養,例如不同物料性質的認知、製作用料估算能力、項目施行程序設計、某類工程的結構知識;以及團隊溝通、項目協作的能力等。
在這種多元目標的學習領域,幼稚園也看到有關連的常用教材。例如:用小方磈做「摩天大廈層層疊」活動、「迷宫立交桥」紙手工、用圖釘做四肢能活動的小丑玩偶、用錫紙搓扭成運動造型、學習用廢紙筒堆疊建築物等等小組活動。
小學很多工藝設計、立體設計教材,除了製作技術的學習和應用外,還可以培育工程範疇的核心素養。其他如模型製作、堆疊雕塑、遊戲設計、紙盒寵物屋、「廢物樂隊」等等教材,都可以有同樣的學習成效。以前曾看過有資訊科技條件比較好的中學,在SimCity遊戲盛行時,美術教師用電腦室設備,和學生藉這類空間建構電子遊戲,培養學生關於設計、色彩、造型、建築、動畫製作各方面的能力,當中也加入團隊協作的安排。
其他如立體書設計、創新書桌設計、鳥巢設計、紙筒滾珠遊戲設計、裝置藝術等,都包含不少工程範疇的技能學習。如果重回教室,碰到校園有合適樹木,我會編寫一個「樹屋設計」的工程項目PBL(今天看到福建省高中製造「福船」的項目)。
M. 數學範疇
在專題文稿開首的篇章,提到希臘先哲對美的追求,領悟出就是一種和諧與比例的規律,就是那種永恆的「數學法則」。後世歷代的美術媒介和表現,不少都在歌頌不同景、物在數學規律的美態,當中也有很多離不開對物理、化學、工程和科技的應用和鑽研,最終成果每每是一行行的數學序列,近代科研成果這種現象尤為普遍。
「黃金分割」應是最為人熟悉的美感比例數值,是傳統審美和造型設計的金科玉律。但中小幼也有不少教材包含數學概念的認識和掌握,例如幼兒用顏料塗繪的對摺版畫、小學數學課及美術課都會教的鏽曲線(早前看到一條短片,是一位畫家將顏料注入一個吊起底部有單孔的小桶,然後以某個角度推出小桶,讓其懸空按自然規律,在畫紙上來回晃動,由小洞滴漏出「動態鏽曲線」,很有創意。)
其他中小學都有機會學習的七巧板造型創作、密鋪圖案(數學家彭羅斯貼磚規律)、基於比例尺計算的圖形放大等。而筆者最想研發就是利用簡單編程規律和數學序列,通過試錯,創作有趣圖形的「藝術編程」(Art in Coding)。
經過創新科技盤點、「美術科本導向」的科普探究、「S.T.E.M.導向」的科普美術教育規劃,已經能夠幫助美術老師明確回答:「我們的藝術教育,科技肯定出席。」同時,讓筆者在將這個專題文稿出版時,可以附帶編寫一系列中小幼「Art Tech」教材,成為專題教學文集。所以,下次會轉為撰寫另一個:「亞太家長美育」的專題,再和讀者進行美育交流。
「亞太創藝談」系列之35(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