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知者的奇蹟之旅

人類最好和最壞的表現,其實都來自思想和思考。現在,我們對全球的文化、社會、經濟和政治都感受到許多不安,大家不只要公開而坦誠的討論和對話,也要盡量吸收各種知識和意見,深入理解和探索當前的問題。

我本來並沒有要寫這本書。我既不是記者,也不是專業作家。我只是充滿好奇,喜歡探索一些事情。我小時候上課時總是不停的發問,就算下課休息也不放過老師,鍥而不捨的追問一些簡單的問題,像是:「宇宙到底是怎麼運作的?」

我平時是在企業界工作,所以你可以說我是企業家。但我不想太過吹噓,讓大家以為我像是閃閃發亮的黃金新貴,出門有豪華轎車與私人飛機接送,手上戴着珠光寶氣的名錶,出入建築大師設計的豪門大院。我不是那個樣子。我經營的企業只是一家小公司而已。

不過我的資歷,也就是這些年一路走來的歷程,完全無法以財務數字來說明。我在14歲的時候就開創第一份事業,按照現在科技產業的創業標準,14歲已經算是相當大的年紀,但在那個年代,我在這樣競爭激烈的產業中還算是相當生嫩。

創立網絡雜誌  抒發寫作欲望

我創辦的公司專門從事網站設計和軟體開發,另外也兼營一個小型電子媒體《獨立軟體評論》,這可說是最早的網絡雜誌之一,我和同事一起評論電玩遊戲、軟體程式和音樂作品。當時我們其實沒想過自己在線上出版的領域上超前多少,但這個媒體才推出沒多久,每個月新增用戶就超過50萬。

在那個電腦網路才剛開始發展的時代,這樣的熱度相當不得了。於是我們建立全世界第一個內容管理系統,自己生產網頁內容發送給全世界。後來在2001年,全世界第一個網絡泡沫破滅,這家公司(還有那個小媒體)也難以為繼,戛然而止,但我想要書寫的欲望卻從來沒有完全消失。

我這一代大概是最後一個會對長篇大論感興趣的世代。我們的成長期都和報紙、雜誌和書籍相伴,與將全通路影片、podcast和社群媒體視為標準配備的新世代完全不一樣。我們也看到科技逐漸主導經濟、文化與社會的交流,觀念和思考成為推動全球的新引擎,讓整個世界迅速變化。

我們經常將市場、經濟、文化、社會和政治當作身外之物來討論,但這些其實都是我們觀念的產物,是我們想出來的東西。它們並非外來,而是出自於我們!這是我經過好長一段時間才得到的頓悟。

時間快轉到2007年。因為到處都找不到有內容的長篇文章,讓我覺得很沮喪,為了克服這種失落感,也為了滿足自己的寫作欲望,我開創一個部落格。這個部落格甚至沒有專屬的網域名稱,只是利用Google提供的免費平台:Thoughteconomics.blogspot.com。「思想經濟學」這個名字就是如此誕生。

因為這個世界就是思考、概念和構想的產物,都是我們所想出來的,而我開部落格就是要對此進行探索。我原本只是計劃不定時發表自己覺得有趣的議題並寫成長篇文章,以及選擇我多年來遇到或認識的有趣人物來訪談。沒有設定策略,這只是我在日常工作之餘的愛好而已。我也不想對採訪內容進行太多編輯修訂或刻意塑造觀點,只是單純記錄訪談內容,按照原始的對話來發表。

後來我貼出來的採訪文愈多,訪客流量也變得愈大,很快就看得出來,的確有很多讀者還是喜歡閱讀長篇大論,以及未經剪輯、原汁原味的採訪內容,而且這些文章不是藏在付費牆後面(這一點很重要)。

到了2008年,我開始收到很多讀者的電子信件回饋,他們來自世界各地,有些讀者也提供許多議題和採訪對象的建議,對我而言這又是新的大發現。於是我做出一個關鍵決定(新創企業最愛這麼說):我付錢買下”thoughteconomics.com“網域名稱,也真的做一個合適的網站,也開始認真尋找我認為真正影響時代的知名人士進行採訪。

的確有很多讀者還是喜歡閱讀長篇大論,以及未經剪輯、原汁原味的採訪內容。(思想經濟學網頁截圖)
的確有很多讀者還是喜歡閱讀長篇大論,以及未經剪輯、原汁原味的採訪內容。(思想經濟學網頁截圖)

荒誕不經的野心夢想都能實現

我最早採訪的大牌之一,是維基百科創辦人吉米‧威爾斯(Jimmy Wales),不過這次經驗給我一個很重要的教訓:一定要做足準備!吉米是第一個願意為我這個簡陋小站付出時間的知名大人物,所以我把想問的問題傳過去,結果他的回答也很簡單:「這些問題我以前都回答過了,再試一次吧。」從此以後,我更努力研究每個採訪對象,也跟他們一起合作,在他們最熱愛也最感興趣的領域中找出熱門議題。

就這樣進行幾個月以後,簡直像是奇蹟降臨似的,我接到伯茲.艾德林(Buzz Aldrin,繼岩士唐之後第二位踏上月球的太空人,他也是電影《玩具總動員》巴斯光年這個角色的雛形)的電話,他是我很敬佩的太空英雄!在此之前,我在事業上也碰過不少緊張時刻,但是都比不上那天在英國傍晚時間發生的事。

我在辦公室裏等電話,而且是等伯茲.艾德林親自打電話給我。那次的採訪進行得很順利,不過最後發生一件小插曲,讓我察覺到自己正在做的事到底有多麼不尋常。我採訪艾德林那天,我父親約我晚上一起用餐,所以當天他也在我的辦公室。電話採訪途中,他過來跟我說話。

爸爸:你要不要喝杯茶?
我(電話按靜音):不用!謝謝老爸。我正在忙……
爸爸:你在跟誰講電話?
我:伯茲‧艾德林。
爸爸:開什麼玩笑!(他哈哈大笑走進廚房。)

當我在新網站快速成長而感到振奮的時刻,差一點就忽略這些機會是多麼難得,多麼不可思議!是朋友和家人對我採訪的對象感到難以置信,才讓我意識到自己多麼榮幸,竟然能打電話採訪到這些全世界最厲害、最有趣的人。我貼出與艾德林訪談的文章以後,有間大報社的記者寄電子信件來問我:「你是怎麼約到他的?我們努力了好久都約不到!」我經常收到這個問題,老實說,我也不知道。我就只是向對方提出邀請而已。

當然,各位看到的採訪文章,其實背地裏往往多次遭到拒絕,那是大家看不到的。照我自己的估算,大概是邀約20次才會成功一次,所以有19次都是遭到拒絕。有的拒絕可是非常不客氣,例如我在寫這本書的時候曾經聯絡一位美國領導專家,對方的辦公室竟然跟我說:「貴網站上的採訪大都是假的吧?很抱歉,這可不行。」

這個回覆讓人很氣憤,但我還是提醒自己,我要求採訪的這些人本來就受到層層保護。從很多方面來說,「思想經濟學」可說是我意志決心的展現,向大家證明,只要有決心、有毅力,什麼荒誕不經的野心夢想都能實現!

朋友和家人對我採訪的對象感到難以置信,才讓我意識到自己多麼榮幸。圖為伯茲‧艾德林。(Wikimedia Commons)
朋友和家人對我採訪的對象感到難以置信,才讓我意識到自己多麼榮幸。圖為伯茲‧艾德林。(Wikimedia Commons)

開始思考,放棄吵架

當出版社邀請我把這些採訪內容編寫成一本書時,我仔細研讀其中最喜歡的訪問稿,發現提問與回答之間出現一些共通的主題,讓我特別有共鳴。首先是關於身分認同和「我是誰」這個永遠讓人想不透的問題,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有什麼目的、我們在世界上處於什麼位置等等。從這裏又衍生出許多文化上的問題,包括將我們聯繫在一起的藝術、音樂、文學,以及種種會刺激和塑造我們對於身分與歸屬方面的想法。

從「歸屬感」延伸擴展,會發現社會當中的基本偏見。由於我們對於身分和歸屬的選擇,各式各樣的偏見、歧視帶來種種折磨、痛苦和不平等,這些往往就是我們在人類歷史脈絡中看到可能造成衝突的原因。不過在這些明顯的挑戰之外,我們的社會在和平建設與這個時代最偉大的「民主」政治試驗,都獲得巨大的進展。

民主創造出政治、法律和經濟體制,企業家又在這個體制上研發創新,提出種種構想、促進商業活動,為經濟創造支撐基礎,提供就業和機會,也解決許多最緊急迫切的挑戰,推動世界向前邁進。但如果沒有「領導」的運作,這一切都不可能發生。而我做的每一場訪談,也都會反映出領導能力的種種特質:激發人心、凝聚眾志,實現種種不可能的超能力。

在我提供的採訪篇章之間,無疑還是留下許多空白與不足。也許有人覺得還是欠缺某項重要議題,或是還有哪些重要人物沒有採訪;也許覺得還有某些重要觀點沒有談過,或是有些重要的真相沒有說出來。但「思想經濟學」還是會向前邁進,繼續發展新的採訪實錄。我對於維護多元思想和多元觀點一向充滿熱情,也必定會盡最大的努力,在我這個網站上表現出這份精神。

人類最好和最壞的表現,其實都來自思想和思考。

現在,我們對全球的文化、社會、經濟和政治都感受到許多不安,大家不只要公開而坦誠的討論和對話,也要盡量吸收各種知識和意見,深入理解和探索當前的問題,而不是浮光掠影、空泛解讀,或者是在推特和臉書上吵架。

秉持着促進深度理解的精神,我承諾從這本書的版稅至少提撥一萬英鎊,捐贈給以下兩個機構:

第一個是我自己負責的國際慈善機構「戰地之中」,這個組織已經在遭到戰亂蹂躪的30個國家推展工作,利用各種藝術活動、研究調查和企業精神來持續建立和平、提供機會;

第二個是曼徹斯特大學,這是英國史上第一間城市大學,曼徹斯特會成為全世界第一個工業城市,也跟這間大學的設立有關係;現在,曼徹斯特大學在許多重要領域的深度研究也足以改變世界。

這兩個機構都是慈善組織,也都致力於汲取知識和思想的力量,為我們照亮改變世界的路徑。

維卡斯·夏哈,大英帝國五級授勳(MBE)
2020年7月,於倫敦

摘錄自《思想經濟學:當代136位精英的思想交鋒》,本社獲天下文化授權轉載。

新書簡介:

書名:《思想經濟學:當代136位精英的思想交鋒》(Thought Economics: Conversations with the Remarkable People Shaping Our Century
作者:維卡斯‧夏哈(Vikas Shah)
譯者:陳重亨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21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