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外交政策》:陷入衰退的中國國力與戰爭危機

兩位美國學者認為中國不是一個永遠上升的國家,其機會之窗也不會長期敞開。他們要求大家重新審視,以「修昔底德陷阱」角度分析今天中美衝突成因是否貼切,並提出一個新的視野,即陷入衰退階段的中國會帶來怎樣影響。

中美為什麼出現今天對抗局面?不少論者和傳統的解釋是,這是一個挑戰者的崛起和現存霸權國家衰落的「權力轉移」故事。中國作為一個崛起的大國,對既定國際秩序感到不滿,為求維護自身的國家主權、安全及「發展」利益,在世界範圍內爭取空間,結果招致恐懼和敵意的螺旋上升,衝突幾乎不可避免。

修昔底德陷阱  難套中美關係?

提出此看法的包括哈佛大學教授艾利森(Graham Allison),其在《注定一戰:美國和中國能夠逃出修昔底德陷阱嗎?》書中,引用古代歷史學家修昔底德寫道:「雅典力量的增長,以及這在斯巴達引發的恐慌,使戰爭不可避免」,艾利森並將此種權力轉移的替稱之為「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 Trap)。

《注定一戰》一書在內地被翻釋為中文出版,受到推崇及經常被引用,原因不難理解,因為內地民眾可方便地將此理論套用於中美的現況,視中國為急迅崛起的強國,取代美國地位指日可待。

此看法是否過於樂觀,忽略了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短板,特別是基礎與產業科技薄弱(例如芯片、精密零部件、工具機等),國有企業對政府保護政策和優惠的過份依賴,以基建和房地產業為引擎的發展造成的資源分配失衡和龐大債務,人口構造的急速高齡化,天然資源短缺和與國際社會日益擴大的經濟、科技、軍事和意識形態對立等。

部分論者因此開始提出質疑,目前中國不再是一個崛起的挑戰者,中國的發展已越過其鼎盛期,反之,卻步入衰退期,引用「修昔底德陷阱」來分析當前中美關係並不完全適用,他們甚至提出,處於衰退期的中國,對比崛起中的中國,對美國國家安全和國際秩序的威脅,可能更為嚴峻。

《注定一戰?》中文版書影。(博客來圖片)
《注定一戰?》中文版書影。(博客來圖片)

中國國力正陷入衰退?

今年9月底,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高級國際研究學院教授哈爾布蘭茲(Hal Brands )與塔夫茨大學(Tufts University)政治學副教授邁克爾貝克利(Michael Beckley)共同在美國《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發表題為〈認清問題:中國國力正陷入衰退〉(”China is a declining power─and that’s the problem”)的文章,他們在副題中強調,「美國需要為戰爭做好準備,原因不是對手的國力在上升,相反,卻是因為對手的國力在衰退當中。」(The United States needs to prepare for a major war, not because its rival is rising but because of the opposite.)

這兩位作者表示,他們並不完全否定「修昔底德陷阱」,事實上,在歷史上發生過,「一個財富和權力正在增長的國家肯定會變得更加自信和雄心勃勃,它將為自己尋求更大的全球影響力和威望」。「但隨着她的地位穩步提升,這些國家理應推遲與霸權國家的攤牌,直到自己變得更加強大。換言之,這樣的國家應該遵循例如中國前領導人鄧小平為崛起的中國定下的訓言:韜光養晦。」

與此同時,兩位教授提出我們從歷史中卻不乏看到另一場景,一些不滿現況的國家,或為了「一雪前恥」,在經歷增長速度超過世界平均水平之後,出於種種原因,步向嚴重、長期的放緩。

面對此轉折,在此困難時期,這些國家的領導人出於要提升政權的認受性,擔心群眾不滿引發動亂,進在國內壓制異議,並試圖通過在國外擴展勢力,以獲取新經濟動力。他們也往往同時讓民族主義成為維護政權的拐杖。這些行為「通常會引發大國之間的緊張;在某些情況下,甚而出現災難性的戰爭。」

這兩位教授在文章中引用多個發生在過去150年的案例以作說明,這些案例來自期間的德國、日本、俄羅斯,甚至內戰後的美國,有興趣者可參閱原文,不贅。

財富和權力正在增長的國家應該遵循,中國前領導人鄧小平定下的訓言。(《外交政策》網站截圖)
財富和權力正在增長的國家應該遵循,中國前領導人鄧小平定下的訓言。(《外交政策》網站截圖)

超級大國拒絕承受衰落的陷阱

他們認為,中國國力已越過了高峰期,並進入衰退,並指這才是當今美國真正應該擔心的「陷阱」,即有強烈抱負的超級大國,拒絕承受衰落的痛苦後果的陷阱(This is the real trap the United States should worry about regarding China today─the trap in which an aspiring superpower peaks and then refuses to bear the painful consequences of descent.)。他們對中國進入衰退的判斷,其原因,舉其大者,如下:

  • 從1970年代到2000年代,中國在食物、水和能源資源方面幾乎自給自足。她享受了歷史上最大的人口紅利,擁有穩定的地緣政治環境,產品容易進入外國市場和取得技術。中國利用了這些優勢,進行了經濟改革和開放,取得了快速增長。
  • 然而,自2000年代後期以來,中國崛起的驅動力要麼停滯,要麼完全扭轉。例如,中國正在破壞和耗盡自己的自然資源:水變得稀缺,進口比任何其他國家都多的能源和食品。因此,經濟增長的成本愈來愈高:新加坡星展銀行估計,今天產生一個單位增長所需的投入是2000年代初的三倍。
  • 中國也正在接近人口懸崖:從2020年到2050年,中國將失去2億勞動適齡人士,高齡人士增加2億。財政和經濟後果將是十分嚴峻:預測表明,到2050年,中國的醫療和社會保障支出佔GDP的比重增加兩倍,從10% 增加到30%,以防止數百萬老年人因貧困和疏於照顧而死亡。

中國正在接近人口懸崖,將失去2億勞動適齡人士。(Shutterstock)
中國正在接近人口懸崖,將失去2億勞動適齡人士。(Shutterstock)

  • 資金向效益和創造就業機會較低的國有企業傾斜,私營企業卻缺乏資金,意識形態的僵化使創新變得愈來愈困難,監管浪潮令中國領先科技公司的市值抹去了超過1萬億美元。
  • 中國面臨着日益對抗性的外部環境,全球範圍內收緊對中國投資和科技轉移,十多個國家退出了一帶一路倡議。東海、台海、南海局勢緊張,台灣正在增加軍費開支,日本正在進行冷戰結束以來最大規模的軍事集結,並表示如果中國武統台灣,將支持美國。南海周邊國家,特別是越南和印尼,正在加強其空中、海軍和海岸警衛實力,以對抗中國的擴張主張。
  • 研究表明,中國現在的增長大部分來自政府的刺激措施。根據美國世界大型企業聯合會(US Conference Board)數據顯示,2008年至2019年間,中國全要素生產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平均每年下降1.3%。要持續增長的話,只有增加更多投入,這反過來導致債務增加。

換句話說,兩位美國學者認為中國不是一個永遠上升的國家,其機會之窗也不會長期敞開。他們的文章是要求大家重新審視,以「修昔底德陷阱」角度分析今天中美衝突成因是否貼切,並同時提出一個新的視野,即陷入衰退階段的中國會帶來怎樣影響。

南韓《朝鲜日報》資深記者李哲民在介紹這兩位教授文章時,標題是《越過頂峰,迎來衰退期的中國:對國際秩序帶來最危險的10年》,可能才是今天國際社會面對的現實。

原刊於眾新聞,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尹瑞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