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家長歡迎國際文憑課程(IB)的程度,我相信不必多說。我早於自己唸中學的千禧年代已對這課程感到十分好奇,不少很多同屆成績優秀的同學放棄了原校升讀或「拔尖」的機會,選擇到去位於馬鞍山的李寶椿聯合世界書院升讀IB。
直到近年,我有幸參與李寶椿聯合世界書院的面試過程,也在職場上接觸到不少修讀過IB的畢業生,更令我對IB背後對學生發展的理念深信不疑。
促進主動學習 發展學生潛能
我不是課程專家,因此不在此文探討IB的課程元素,但很想以僱主的身分,分享一下以往聘請IB畢業生的難忘經驗。
在Teach For Hong Kong(TFHK)的短短數年間,機構有幸有不少IB畢業生參與。2017年從科大市場學畢業的Janet,中學時修讀IB,並參與了TFHK第三屆項目老師計劃。記得Janet來面試時,我們都深深被Janet的熱誠和正能量打動,好奇她進入了一間以南亞裔學生為主的基層中學,會為學生帶來怎樣的新氣象。
結果,Janet憑着自己的創意和主動性,以及中學修讀IB的學習方式,為學校和學生舉辦了一場又一場創新的學習活動,其中更帶領學生參與創業比賽,最後更破紀錄走進最後六強,與其他名校學生一較高下。完成項目老師計劃後,Janet更留在學校,與學校共同為南亞裔學生建立「平民版」IB課程,最後更以只有數年經驗,成為最年輕的科主任。
Janet的故事教會了我和機構團隊兩件事:第一,要有效地為社群帶來改變,一個年輕人的思考方式和主動性至為重要,而我們發現這種素質在我們聘請的IB畢業生裏非常常見。第二,類似IB的學習模式,對於學習動機比較低的基層學生,其實比傳統課程更有效發展學生潛能。
有見及此,機構不斷探索如何運用我們能招募不少優秀年輕人為老師的優勢,為基層學生帶來更不同、更前端的學習模式。
連接課堂內外 提升學生興趣
現時,香港一共有15間學校提供IB國際文憑中學項目,着重引導學生去為他們的課內所學和現實世界做出連接,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動機,令學生長遠能在學習和生活中有所成就。
但是平均每年港幣16萬的學費,遠非低收入家庭所能負擔。因此TFHK自2021年起與羅桂祥基金會合作,在主流課程的基礎上用IB元素進行試驗。本年兩名具IB背景的項目老師在暑期時接受IB的基礎培訓後,已經駐紮於天水圍一所本地中學。
目前他們與初中非主要科目中糅合IB探究式學習的元素,如:在生活與社會科的應用腦圖(mind map)和訪談等採非傳統評估方式;在地理課加入類似於IB的拓展性論文,讓學生獨立收集數據、分析及做簡報;教導學生「認識論」(Theory of Knowledge)的核心概念等。
學校老師也反饋學生會更主動的表達想法和疑問,也對自己的家課更着緊(ownership)。而得到基金會和學校的鼎力支持,這些小嘗試未來或都有機會成為學校核心課程的一環。
當然機構的小嘗試,相比一個上千學校的香港教育制度,只是滄海一粟。然而,當IB成為中產家長的專利,而IB畢業生在升學和求職擁有着明顯的優勢,社會需要思考這樣長久為香港的教育公平會帶來怎樣的影響。我也不是說主流學校,需要東施效顰式的複製IB的課程,但大家絕對要以開放的學習態度,去看看不同課程的優勢,取長補短,香港的主流教育才會持續進步。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