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超過1600年歷史的敦煌莫高窟,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中國文化藝術寶庫,可謂人類共同的文化財富。
團結香港基金與敦煌研究院周二(10月5日)舉辦「中華大講堂」視像論壇,邀得扎根敦煌逾半世紀,致力保護、研究和弘揚敦煌文化,獲譽為「敦煌女兒」的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教授主講,細說幾代莫高窟人至善至美的奉獻精神與保育弘揚國寶的重要。
1962年,24歲的樊錦詩參加大學畢業實習第一次來到莫高窟。她憶述,當年的莫高窟幾乎與世隔絕,缺乏交通工具, 研究人員住土房、喝鹹水,條件非常艱苦,「可是第二天只要一走進石窟,我感到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 自此之後,這位「敦煌女兒」再也沒離開,數十年間守護了735座千年洞窟,並致力於傳承敦煌文化。
樊錦詩教授和團隊帶領敦煌研究院,克服當時傳統文化被貶低、財政資源極度缺乏的問題,成功讓莫高窟在1987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是中國首批申遺的文化遺產, 並逐步成為保護和推廣世界文化遺產的典範。
推動數字敦煌 永續文物光輝
1979年開始,莫高窟正式對遊客開放,然而壁畫和文物不斷衰變、損毀甚至面臨消失。面對保護與旅遊發展之間的矛盾,樊教授深知,必須在兩者之間取得平衡。
80年代末,樊錦詩教授提出前瞻性的「數字敦煌」構想, 透過數碼科技將洞窟、壁畫、 彩塑及相關文物加工成高智能數碼圖像,並將敦煌文獻、研究成果, 以及相關資料匯集成電子檔案, 使莫高窟的歷史資訊得到永久保存和永續利用。樊錦詩教授說,「數字敦煌工程最重要的意義就是搶救和保護敦煌的美。」
在相關科技部門與海外機構的支持下,經過十多年的研發,2016年「數字敦煌」正式上線。全球觀眾可在線欣賞敦煌洞窟的高清圖像,全景漫遊這座人類文明寶庫,讓敦煌這顆歷史明珠永遠散發出不朽的光輝。
秉持莫高精神 讓敦煌走向世界
從1944年到今天,經過敦煌研究院77年的不懈努力奮鬥與全力呵護,敦煌石窟重新煥發了耀眼的光彩。樊錦詩教授表示,全賴敦煌研究院前任院長常書鴻先生、段文傑先生為代表的一代代莫高窟人無怨無悔地守護國寶,把保護和傳承莫高窟變成自覺擔當的責任和使命,他們詮釋的正是「堅守大漠、甘於奉獻、勇於擔當、開拓進取」的「莫高精神」。
樊錦詩教授說,「守護莫高窟是值得奉獻一生的高尚事業,是必然要奉獻一生的艱苦事業,也是一代又一代人為之奉獻的永恆的事業!」
展望未來,樊錦詩教授認為,要進一步挖掘利用敦煌文化遺產資源, 以促進中外文化交流;敦煌學的發展也不能僅僅局限在學術圈內, 要讓敦煌文化遺產走出洞窟,走出敦煌,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doctype>